□刘莉莉
中国教育管理的演进,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其核心是从以资源配置为中心的管理,迈向以文化共生为旨归的领导。这一转变绝非简单的术语更迭,而是领导哲学与实践逻辑的根本性重塑,标志着教育治理现代化进入了新阶段。
传统的资源配置的管理范式,根植于经典科学管理理论。它将教育组织视为一个追求效率的机械系统,人、财、物被量化为可置换的资源。管理者的核心职能是通过计划、组织与控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其目标是标准化产出与规模效益。这种工程思维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教育体系的快速扩张与规范化提供了保障。然而,其内在局限也日益凸显:将复杂的教育实践简化为从投入到产出的技术流程,忽视了学校作为文化场域的本质,易导致组织的僵化与创造力的窒息,最终陷入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文化共生的领导范式汲取了文化组织理论与复杂性科学的思想精髓。学校并非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由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及社区文化等多元主体构成的、动态演化的文化生态系统。在此视域下,领导者的角色从资源分配者与流程控制者转变为生态的培育者与意义的促成者。
这一新范式的实践路径体现为:首先,从“指令”走向“对话”。领导者不再依赖行政命令,而是致力于搭建跨文化的对话平台,促进不同价值观念的理解与融合。其次,从“标化”走向“赋能”。领导者的工作重点不再是确保执行统一的规范,而是通过创设信任、包容、安全的组织氛围,激发每一个主体的内在潜能与创新勇气。最后,从“管控”走向“服务”。领导者的核心任务是“培育土壤”,即为各种文化形态的健康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与空间,使多样性成为组织活力的源泉,而非冲突的根源。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