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雪 王曦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十五五”规划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议事内容。此前,教育管理已从经验管理迈向科学管理,基本完成了1.0阶段的变革;如今正在进行范式转型,向2.0现代教育治理迈进。如果说,上一阶段追求的是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人本性,那么接下来的教育治理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性和创新性。
一、注重政治领导
在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政治领导的核心在于党的领导地位不容动摇。“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这一理念不仅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关键所在。管理具有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现代教育管理的政治领导,就是贯彻《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的“政治属性”的显性表征。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高校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效能保障,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站在前列,走在前头。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根基,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国民的重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确保党对学校的领导覆盖各个领域,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从试点逐步推广至全面实施。民办学校要确保办学方向和教育内容符合国家政策,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思政教育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保持一致。
二、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国家各项战略实施的核心。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完善教育治理结构、强化教育管理的法治化、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和推动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开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就是教育系统编制各级各类“十五五规划”的指南。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单位、学校都是连贯而又各具特色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内部同样要加强各自的顶层设计,强化愿景管理,突出我国改革中“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的体制、机制和策略优势。在教育强国的框架下,顶层设计不仅要考虑各级教育的具体需求,还要规划未来教育体系建设,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其具备整体性和协调性。
三、关注民生需求
现代教育管理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投资于人”的突破,需切实关注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尤其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普惠性、公平性和普及性,增加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现代教育管理切实关注群众具体的需求,推动多样化的普惠性教育,就是贯彻“人民性”的显性表征,是对“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有效落实。对于教育管理而言,应加强基层的调研,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共同体,办好每一所学校,满足人民对美好教育的期盼,缓解教育内卷,建设良好教育生态,确保“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强心健体、业有所就、老有所学”成为学习化社会的标配。
四、强化数智治理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数字中国”战略实施为创新教育路径、重塑教育组织形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强化数智治理,就是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数字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智能平台可实时监测和评估教育发展情况,为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持。通过学习管理系统和教育平台的推荐功能,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此外,教育管理者还可利用数据分析,准确识别教育资源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管理的整体效能。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教育管理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还能促进教育公平,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精准地触及每个学生。
五、鼓励试错创新
现代教育管理鼓励科学化、创新化和包容性改革,推动教育体系的高质量转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管理应依托科技手段提升决策精准性,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同时,教育管理应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学校和教师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灵活的管理模式,推动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在创新过程中,容忍适度失败是必要的,“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长期形成的方法论。教育管理应建立反馈机制,通过总结与反思不断改进方案,在政府治理方式、学校治理体系、教共体合作模式、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内容方法改革方面推陈出新。管理者应支持教育工作者提出符合本土实际的创新方案,最终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六、跨界联合共管
跨界联合共管是教育现代治理的重要趋势之一,意味着教育管理不再局限于单一部门或学科的管理,而是通过多部门联合、多主体协同、多模式探索、多路径前行,使管理成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推手、抓手。跨界联合共管模式强调教育管理的多元化与合作化,鼓励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创新。教育管理不仅依赖于政府,还需要企业、社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广泛参与。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家校社教共体建设,各方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与资源,推动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教育管理可通过建立更为开放的沟通平台,促进家长、社区和社会机构参与到教育决策和管理中,使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得到更好保障。通过跨界联合共同成长的模式,我们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教育管理的整体效能。
建成教育强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在承上启下的“十五五”阶段,现代教育管理应聚焦政治领导、顶层设计、民生需求、数智治理、创新发展和跨界联合共管等方面,持续推动教育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型,支撑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