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1月14日 星期

以教育治理研究 代替教育管理研究


□孙绵涛

要关注“为何转向治理”“何为治理的本真内涵”“如何构建治理体系”三大核心问题。

有学者认为,教育治理理念不同于传统教育管理,它是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教育治理既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又要维护受教育者的利益;强调政府同学校间建立契约精神;强调民众参与教育治理,教育治理过程就是教育民主化过程,在治理过程中各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协商、讨论等形式达成共识。

有学者指出,教育治理是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扬弃,它是指多元主体在一定的组织架构和制度框架安排下,共同参与教育公共事务,协同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教育由共治到善治。现代公共教育治理的实质就是强调多元利益主体对教育内部事务的共同治理,其典型特征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即“共治”,其本质是处理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关系。教育治理的核心是教育权利结构的调整,即“多中心治理”“简政放权”“技术治理”“依法治教”“线性治理”等,其本质上都是作为组织系统的政府在结构上的优化策略,包括调整教育权力(权利)、责任(义务)及其行使主体、呈现手段、活动依据和具体内容等。

对西方和中国治理原意的考察发现,治理的原意包括“管理和疏导”两方面的意思。“管理”包括管控、统治等多方面的含义,而“疏导”与平等协调、多元治理等有关。所以,如果将治理的原意加以细化,治理就包含了管控、统治和平等协调、多元治理两方面的内容。

从治理与管理的关系来看,治理也是一种管理,但这种管理强调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的调解联动及其过程,并以多元的形式,以共赢和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来行使权力,共同管理相同的事务。可见教育治理是通过管理和平等协调、多元共治来做好教育事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而完成教育任务的一种现象。

新时代教育管理学应超越传统的思维定式,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构建一个统合科学管理、平等协调与多元共治的复合型教育治理体系,从而推动学科在理论范式与实践逻辑上实现根本性创新与自主性发展。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现代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创会理事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