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

作业减负,掐表不如分级


□张淳艺

近日,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出台了新的中小学作业管理规定,提出了中小学教师作业布置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规定提出,如果学生做作业时间超过晚上10点还未完成,在家长证明下,学生可选择不做完剩余的作业。(11月14日《华商报》)

宁波市鄞州区规定“晚10点做不完作业可不做”的初衷,是赋予学生和家长对“文山题海”说不的权利,减少家庭作业量,但从以往的实践来看,类似掐表式管理的效果并不好。曾记得,“小学生作业时间不得超1小时,初中生作业不超过1.5小时”,许多地方都有过类似这样的规定,现实中,学生做作业做到晚上10点、11点的现象比比皆是。

“晚10点做不完作业可不做”看起来很美,操作起来难度很大。首先,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写作业的快慢进度也不一样,一刀切的规定显然不尽合理。其次,从家长的望子成龙心理出发,也不一定愿意为孩子证明,“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完作业,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完成”。甚至,为了避免孩子以此为借口逃避作业,不排除一些家长会让孩子回到家后,饿着肚子做作业,不做完不许吃饭,这就适得其反了。

多年来,作业减负之所以减不下去,关键是没抓住问题的“七寸”。其实,作业在精不在多,对于这一点,相信广大教师也是心知肚明。只是,全班学生布置一套作业,大大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虽然每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但教师不能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作业,只好在布置作业时力求“大而全”“一网打尽”,尽可能涵盖到每个知识点,“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导致作业越留越多,学生不堪重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家庭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然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有差异,整齐划一的作业布置,难免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却“吃不了”。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再反复做题练习,无疑是在做无用功,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少教育学者都曾呼吁,推行学生作业分级分类布置,教师在给每个学生布置作业时,依照其掌握知识程度,布置与其相对应难度的作业,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近年来,省教育厅出台多项举措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要求教师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精心选择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重在迁移运用的作业。希望有关方面与其给作业掐表,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探索作业分层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习内容、实现自主学习的活动。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