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5月29日 星期

象牙塔里搭起中非“连心桥”
——浙师大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侧记

象牙塔里搭起中非“连心桥”

——浙师大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工程侧记

□本报记者 汪 恒

本月中旬在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有一位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代表。他就是该校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10年前,浙师大建起了全国首家综合性的非洲研究院,作为牵头人的刘鸿武提出“三年创业,八年提升,十年而立”的目标。经过10年的发展,浙师大全校统筹、齐心合力,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促进中非民心相通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最近的国务院新闻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也专门介绍了浙师大的案例。

作为一所地方师范类院校,浙师大缘何能“异军突起”,成为中非文化交流舞台上的积极助推者?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校如何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发力?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日前来到了浙师大。

科研探路,把心扎根在非洲

非洲研究院2007年成立之后,摆在刘鸿武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是研究队伍的组建。非洲研究当时在国内学界尚属边缘领域,如何让后入行的年轻学者对非洲有足够的了解?如何让他们沉下心来,打好扎实的学术基础?刘鸿武从事非洲研究近30年,上个世纪90年代就曾前往尼日利亚留学,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他对新招的研究人员提出了这样要求:到了非洲研究院,必须先去一次非洲;要获取一手资料,而不是依赖别人的研究成果;要多结识所研究领域的专家,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

很快,非洲研究院招进了一批批来自全国各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的博士生。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之前并没有从事非洲研究的经历,需要从零起步。刘鸿武开始帮他们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等来拟定研究的专业领域、区域和国别、课题方向等。就这样,非洲产业经济、非洲教育发展、中非影视合作等一个个方向有了眉目。

想要在非洲研究领域脱颖而出,绝非“一日之功”。刘鸿武给年轻的研究者们定下了一个个不同阶段的“小目标”:翻译一本相关外文书籍,了解要研究的国别/区域;试着申请一项国家社科基金,找准奋斗的方向;经过3~5年努力,出版一部专著;完成一项有影响力的咨询报告等。目前,研究院教师们承担了近2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几十项教育部、外交部等部委和国际合作课题。作为一支非洲研究智库团队,他们也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议、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等方面逐渐崭露头角。今年,非洲研究院还入选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最佳区域研究中心。

广育人才,为中非友谊奠基

3年前,学生赵迎节来到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读研,本来想研读中美关系,入学后却发现非洲研究更加有趣,不少领域还是学术的“处女地”;为了研究课题前往苏丹,探访那里的南苏丹联合国难民署难民营,目睹了战争冲突带给人们的种种不幸;还曾去克罗地亚参加了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世界大会,更加坚定了未来继续从事研究的念头。接下来,赵迎节将前往南非攻读博士。与她同届的陈嘉雷研究的是非洲的社会思潮,他认为,中非交往的持续深入离不开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深入研究对方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非洲研究院2017届硕士毕业生共13人,其中一半人都在读研期间去非洲调研、交流学习过。在“非洲通”越来越多的同时,研究院还吸引了一些来自非洲的“中国通”。来自喀麦隆的周丽彤(Zoulialou)是研究院首届博士生,几年前在浙师大修读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现在来中国攻读非洲教育和社会发展学位。

浙师大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多门非洲主题的公共选修课,承办了教育部等部委各类涉及非洲的培训项目90多期,培训了来自非洲50多个国家的2000余名政府高官、教育界主管和校长、智库精英等。多年下来,不少人已经成为非洲政界、学界的重要人物。

巧设平台,传播中非文化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非洲博物馆。这座博物馆里有800多件非洲藏品,除了用以加深本院师生对非洲历史文化的理解,还免费面向公众开放。每年这里接待政府官员、国外使节、中外学者、大中小学生、普通市民超过1万人次。博物馆还在上海、宁波办起巡展,成为面向大众传播非洲文化的立体“教科书”。非洲客人走进博物馆,也为中国朋友如此用心地向民众和大学生介绍非洲的历史文化而感动。

距浙师大7千米的金华市秋滨小学如今在非洲友人中间已是小有名气。这源于学校在浙师大推动下建起的我国首个基础教育领域中非文化项目——非洲文化活力园。学生们在这里接触非洲的音乐、面具、服饰等文化元素的活动和课程。主持设计此项目的刘鸿武说,建设的初衷是基于高校的优势,培育和扶持小学的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以来效果很好,至今已帮助该校出版了6本关于中非国际理解的校本教材。

另外,浙师大还牵头在金华古村落锁园建成了非洲文化沙龙馆,以推进国际研学村建设。今年“五一”假期,非洲歌舞秀、美食宴等活动和传统的编草鞋、打年糕等活动齐聚,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参观。还有“中非酋长村长论坛”活动以及“非洲创客园”“非洲文化村落”等筹建项目,这些促进民间交往的项目,有望助力中非民心相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刘鸿武说,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在增进民心相通和国际理解上大有作为,高校一方面有这样的科研实力,深入研究沿线国家,为中外合作提供政策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有特色的地方经验转换成国际语言,在对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合作。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