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治理的真谛在于守护、激发与汇聚爱。个体的每份善意实践,哪怕只是“一小步”,都应获得制度化反馈——通过识别、转化和推广,实现“一大步”的治理创新。
□李 强
“一分钱寻卡”的善意之举,印证了善意可以超越学历标签。近日,一则关于大连理工大学食堂杨阿姨的新闻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该校一学生遗失校园卡后,杨阿姨通过0.01元小额消费记录,帮助这名学生精准定位卡片位置,最终促成物归原主,被学生称为“信息工程学博士”。这一充满智慧的寻卡方式,引发了社会广泛共鸣。
杨阿姨的“一分钱寻卡法”,本质是基层工作者对日常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这种经验性智慧看似简单,实则是长期服务中形成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始终将学生需求置于首位,在日常工作中多想一步、多走一步,最终催生出解决问题的妙招。受杨阿姨的启发,为给学生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大连理工大学在各食堂全面推行“一分钱寻卡行动”。校方还表示将持续挖掘基层员工的智慧经验,推动更多“微创新”服务模式落地生根。
对食堂阿姨的机智与善意,不仅要点赞,更应及时通过制度给予回应。大连理工大学的此次实践,彰显了管理的温度与智慧。学校将杨阿姨的故事和她的“博士家庭”背景广泛宣传,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激励和价值认可。它让基层员工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这种成就感是单纯的物质奖励难以替代的。通过树立杨阿姨这位“身边榜样”,学校不仅在倡导善举,更是在营造一种乐于创新、用心服务的组织氛围。这能激励更多基层员工主动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工作,形成积极的模仿效应。
通过将偶发性善举转化为常态化制度安排,使个体经验升级为长效服务机制,这正是“以点带面”的校园治理创新。“一分钱寻卡行动”的全面推行,彰显了学校对个体善意的看见与放大,既是珍视基层智慧,更是对善意的力挺。
其实稍加梳理便可发现,校园治理的“金点子”比比皆是。在人文关怀的底色下,学校管理者、教师乃至宿管员、保安等后勤人员,都能成为校园治理的创新力量。宿管阿姨叮嘱“记得早点回家”,食堂阿姨提醒“按时吃饭别凑合”,校车司机告诫“系好安全带”……这些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基层工作者,凭借对学生需求的精准把握,既能提出“金点子”,又能送出直抵人心的“暖心寄语”。
爱是教育的灵魂。校园治理的真谛在于守护、激发与汇聚爱,通过闭环机制构建有温度的治理体系,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全环境育人生态中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每份善意实践,哪怕只是“一小步”,都应获得制度化反馈——通过识别、转化和推广,实现“一大步”的治理创新。具体到校园场景,不怕没有“金点子”,怕的是“金点子”沦为“沉默的声音”。
校园治理既需要一个个“金点子”的智慧火花,更呼唤有温度的创新实践先行示范。如何激发师生参与活力,让校园治理从“独奏”变为“交响乐”,是学校管理者必须破解的治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