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

乐见学生健康午休按下“快进键”


新闻回顾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9月批准发布的《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从设计、生产到使用全流程对可折叠午休课桌椅作出规范,旨在提升其舒适性、安全性和耐用性。当前,浙江、广东等地多所学校已率先试点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课桌椅,湖南省教育厅近日起草了《加强全省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配备工作的通知》……各地的快速响应引发了广泛关注。

保障学生舒适躺睡是共同期盼

□冯海燕

《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发布,为长期趴睡午休的学生带来了切实改变。在国家标准的引领下,浙江、广东等地的先行实践与湖南等地的快速响应形成政策合力,共同推动学生从趴睡到躺睡的转变‌。

趴睡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但其健康隐患不容小觑:压迫眼球影响视力,挤压肠胃不利消化,颈椎腰椎承受额外压力……长此以往,不仅午休质量大打折扣,更直接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代学生的求学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塑胶运动场地、多媒体教学设备、空调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已成为学校的标配。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其午休质量自然备受关注——经历过学生时代趴睡午休的家长,大多不愿让孩子重蹈覆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自然希望孩子能获得更舒适的午休体验。

保障学生舒适躺睡,是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民生工程。平躺午休不仅能舒展身体,更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每一套可平躺的课桌椅,都承载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此前,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具备躺睡条件的仍是“别人家的学校”,只能羡慕并等待。但随着国家标准的出台,“躺睡”工程进入快速实施阶段。国家标准对多功能午休课桌椅的规范,不仅要求“躺得下”,更要“躺得好”。例如:靠背至少能放倒到135°,使学生的脊柱接近平躺时的自然受力状态,有助于保护脊柱健康;而对桌下空间的细致规定,则能保证午休时腿部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蜷缩不适。这一突破确实令人倍感振奋。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实现舒适平躺午休,既是孩子的生理刚需、家长的普遍诉求,更是全社会应当达成的健康共识。普及符合国家标准的多功能午休课桌椅,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希望各地各校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完善管理制度、明确部门分工、规范采购流程,并建立从生产到验收的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午休课桌椅安全达标,全面实现平躺午休,切实提升学生的午休质量。

先行先试为国家标准普及探路

□李 平

国家标准的出台为全国推广午休课桌椅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要求,显著降低了学校的决策难度。但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普及,仍需应对诸多现实挑战。浙江、广东等地的先行先试,不仅为国家标准落地积累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更起到了关键的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规定,小学课桌高度为455~730毫米,中学课桌高度为565~790毫米,座面宽度至少达到360毫米,以保证坐姿端正。午休时,椅子可展开成躺姿,让学生舒展身体,实现从“能睡”到“睡好”的跨越。这种从“将就”到“讲究”的转变,是对学生健康权益的切实保障。这套午休课桌椅,不仅托起了学生疲惫的身躯,也凝聚着国家与社会对下一代的关爱。

然而,可平躺午休的课桌椅背后,是对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办学条件改善和“健康第一”理念落实等多维度的系统性挑战。《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将在2026年2月全面实施,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课桌椅走进更多教室,更是一套涵盖资金保障、空间改造、管理创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国家标准从制定到落地,需经实践反复验证‌。浙江多地的平躺午休实践、广东学校的试点配备,都是在真实教学场景中验证安全性指标、空间适配度及使用便捷性,为全国提供了区域试点案例。湖南省教育厅的快速响应,则展现了地方对国家政策的敏锐跟进,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规范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政策协同机制,这种双向互动极大加速了学生“躺睡自由”从愿景到现实的进程。

小课桌,大民生。让学生从趴睡到平躺午休的变革,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具象化的民生工程‌。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躺睡自由”能早日成为学生的标配,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精神、更健康的体魄,有效保障学习效能。

标准之外更需综合施策

□陈宏卫

国家标准的出台只是“躺睡自由”的起点,要让中小学生真正享受到“头枕软垫、舒展身躯”的午休时光,则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系统解决方案。

资源分布不平衡决定了“躺睡自由”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部分学校早已试点可折叠午休课桌椅,甚至开辟出午休专用空间,配备遮光帘、空调等设施。但在一些偏远农村学校,不少教室仍在使用固定课桌椅,连更换普通课桌椅的经费都需多方筹措,更不用说置换午休课桌椅了。

根据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在多数中小学校,虽然课桌椅等固定资产的报废周期为5年,但是在“过紧日子”的要求下,未损坏的仍需继续使用。部分城市学校为添置午休课桌椅,将旧桌椅调配或捐赠给农村学校,这都意味着国家标准的全面落实不会一蹴而就。现有教室空间格局也让许多学校陷入了“想改却改不了”的困境。在一些热门中小学校,教室空间本就紧张,难以为午休课桌椅腾出足够空间,学生可能出现“躺也躺不平”的情况。这种空间困境需结合校园规划、建筑改造等长远布局来解决。

午休时长的制度性约束让“躺睡自由”失去了时间支撑。当前在不少中小学校,午休时间被严重压缩,休息时间仅够趴在课桌上打个盹,根本来不及使用午休设备、调整睡姿。没有充足的时间,再舒适的午休设备也只能成为摆设,学生的“躺睡自由”自然无从谈起。

此外,学生群体的个体差异要求避免一刀切解决方案。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午休需求,低年级学生需要教师看护,而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安排。若简单推行全员躺睡,忽视个体需求差异,不仅难以达到休息效果,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真正的“躺睡自由”,应是“想睡能躺,不想睡有去处”的灵活状态,需要学校提供多元化的午间活动选择。

中小学生的“躺睡自由”,看似是教育环节中的细节,实则关乎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与成长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为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锚点,但要真正实现从标准到现实的跨越,还需解决资源、空间、时长等多重问题。唯有多方协同、系统破题,才能让中小学生都能在午间舒展身体、安心休憩,使“躺睡自由”成为教育公平与人性化关怀的鲜活注脚。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