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

打破“唯绩点论”,遏制教育内卷


●‌以“去绩点”为改革契机,助力大学生摆脱刷分的束缚,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中。

□夏熊飞

一场教育改革的“星火”正在大学校园里悄然点燃。今年以来,北京大学、海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宣布对学业评价体系进行调整。此次改革聚焦“绩点”这一关键词——通过取消或弱化沿用已久的绩点评价方式,缓解愈演愈烈的校园内卷现象,引导学生摆脱对分数的盲目追逐,回归对知识本身和学习过程的关注。

作为当下多数高校通行的成绩评价标准,绩点制通过可量化的数值建立学业评价体系,其设计初衷在于:一方面最大限度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减少人为干预,从而确保基于绩点制的保研、评优、奖学金分配、出国留学等事项评判的公平性。

正因为绩点与学生切身利益紧密挂钩,其评价权重被过度强化——它直接关系到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奖学金的等级乃至就业的竞争力,大学校园中频频出现“分分必争”的尴尬局面。在绩点指挥棒的无形驱动下,种种异化现象层出不穷:有学生为获取高分,放弃真正的研究兴趣,转而选修给分宽松、通过容易的“水课”;有学生重修已修课程,只为将绩点提升零点几分;更有学生将大学视作“高中2.0”,不敢涉足未知的知识领域,而是将大量时间投入机械刷题与分数竞争。

而这种由绩点引发的竞争压力已在不断前移。今年暑期,各类标榜“填补高中与大学知识断层”的衔接班异常火爆。在“高中—大学衔接班”中,挤满了刚刚结束高考却已准备投入新一轮“应试备战”的准大学生,“抢跑”心态之迫切,令人深思。

取消或弱化绩点制,是为了把学生从重复刷题、刷分的无效竞争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中。当学业评价不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当90分与100分被归为同一等级,学生才可能真正放下对分数的执念,敢于追随兴趣选择那些富有挑战且对个人成长与国家战略需求意义深远的课程。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教师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而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这些素养,正是经历长期应试训练的学生最为欠缺的。它们不仅关乎学业表现,更指向人格的全面发展——培育“完整的人”,正是教育应有的本质追求。可以说,高校推动“去绩点化”,既是对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深度纠偏,也是一场回归育人初心的系统性变革。‌

当然,“去绩点”仅是高校反内卷进程中的第一步。即便高校取消或弱化绩点制,如果社会用人机制与人才评价标准仍固守“唯分数论”,那么竞争压力仍可能转向等级评定、优秀率排名等新形式。唯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结果评价转向动态评估,将课程表现、社会实践、创新项目等量化为评价指标,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校园内的无效竞争。

随着评价标准的改变,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也需要相应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碎片化知识的机械灌输,强化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围绕真实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考核方式上,应设计更具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依赖死记硬背寻求“标准答案”。唯有如此,才能有效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期待高校以“去绩点”为改革契机,系统推进教育教学的综合改革,让大学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助力广大学生挣脱刷分的桎梏,重新发现自主学习的价值与成长的乐趣。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