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雅
2025年6月,浙南东方飞翔通用航空产业学院在文成县正式揭牌。该产业学院由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文成学院与浙江飞翔通航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它的成立标志着文成县“低空之城、通航之城”建设迈入了新阶段。
作为文成县首所高校,浙江东方职院文成学院自2024年9月建成办学以来,始终以服务区域发展为核心使命,立足文成县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县域,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下沉优质资源,筑牢强城基石
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导向,文成学院自筹建初期便计划将教育资源精准下沉,以对接当地打造“山水侨城”和发展低空经济、康养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学院依托“农康商旅”与“低空航空”两大专业群,开设了无人机应用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等地方产业发展所需专业,着力破解当地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人才瓶颈。
作为资源下沉的关键举措,浙南东方飞翔通用航空产业学院的设立标志着文成学院产教融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学院持续构建产学研协同体系,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浙江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无人机AI算法实验室、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培训基地等平台,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人才支撑。
文成学院还通过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延伸至文成县职业高级中学,通过统一专业规划、共享实训基地、融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连贯而优质的职业教育。学院的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已成功入选浙江省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为县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创新范式。
2025年6月,文成学院与文成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协议,计划在3年内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家,2年内创建独立运行的产业研究院1家。这些举措不仅能为文成县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更能为其注入持续创新的动力。
深入田间地头,激活兴村动力
文成县地处山区,生态资源丰富,盛产菌菇、杨梅等优质农产品,但长期以来,农民却面临着“好东西卖不出好价钱”的困境。
直面这一难题,文成学院师生选择主动走进产地。在浙江万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菌菇种植基地,学生们现场搭建直播间,化身主播进行讲解和推广。在南田镇的杨梅林里,主播们现场采摘、试吃、互动……这些开在广阔天地间的直播,不仅提升了当地农产品的销量,也激发了企业和农民对线上营销的热情。
比起“带货”,文成学院更注重“带路”。为系统解决当地电商人才短缺问题,学院在西坑畲族镇龙麒源电商园设立了新媒体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电商直播与数字营销公益实训班,面向农民、返乡青年等群体开展短视频运营、电商直播等实用技能培训。如今,一批经过培训的学员成功开起了网店,不仅实现了增收,还圆了自己的创业梦。
未来3年,文成学院计划每年协助当地培育不少于500名的高技能人才,其中就包括100名生产制造类数字高技能人才,这将成为文成县乡村产业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打通城乡脉络,构建融合共生新格局
7月,文成县举办了为期9天的伯温非遗大集,文成学院学生走进现场,提供策划、推广和讲解服务。他们的热情参与不仅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也促进了城乡文化的深度交融。这也是学院致力于实现的愿景:发挥纽带作用,打通城乡间人才、技术、文化的流动通道,成为促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的平台。
成立1年多来,文成学院已逐步构建起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依托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的“双师型”团队,聚焦农产品保鲜加工、旅游数字化服务等领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在此基础上,学院还积极推动学生实习实践与科技成果融入当地企业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
此外,文成学院还组织青年志愿服务联盟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服务,与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合作开发文旅实习项目,在景区、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设立讲解、文创设计、活动策划等岗位,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以此推动城乡文化深度融合。
将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以人才培养赋能乡村振兴,通过校地全方位合作推动城乡融合,文成学院以深入的实践探索,为职业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东方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