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冯雪芹
最近,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中心小学课后托管时段的社团课正式开课了。在古籍修复教室里,15名学生手持毛笔,蘸取特制糨糊,一点点填补仿古文献上的虫洞。纸张泛黄,字迹斑驳,学生们小心翼翼,仿佛修补的不是普通的纸页,而是沉甸甸的历史。
自2024年6月成为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校园传承基地以来,学校将古籍修复纳入拓展课,开设古籍修复社团,逐步构建起“课程+实践+传播”三位一体的非遗教育体系。
古籍修复社团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金玉及其团队指导,从纸张检测、糨糊调制,到破损修补、装帧复原,学生可以在专门的工作坊中跟随专家团队学习,掌握古籍修复的基本技艺。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开发了分级课程体系:低年级学生通过《古书和修复师》绘本初步了解古籍价值;中年级学生体验纸浆补书、线装书制作等简易修复操作;高年级学生则以项目式学习为主,通过初识古籍、切脉病因、辨识工具、动手修补、探秘修复中心5个主题模块,系统学习古籍修复的全流程。
除了校内课程,学校每学期组织社团学生赴天一阁博物院开展实地参观体验活动,举行结业仪式。在天一阁文物修复中心,学生与修复专家一起处理馆藏善本,在纸张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500多种古纸的纤维结构,在东明草堂、北书库了解古代藏书文化的传承历程。曾在天一阁实地体验并获得结业证书的学生蒋晨曦说:“在天一阁里,我真正触摸到了历史,看着古籍修复师专注地伏案工作,听着他们讲述修复故事,我感受到了工匠精神。”
两年来,小小修复师们逐渐从课堂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在校园文化节中,他们用中英双语向中外来宾介绍古籍修复知识;在2024年浙江书展上,他们与非遗大师同台展示修复技艺;还有学生将修复元素融入美术创作,设计出“古籍新生”系列文创作品。今年年初,学校这一创新实践成功入选全国非遗传播创新案例征集“非遗+学校教育”类优秀项目。
“古籍修复不只是传授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生成过程。”校长王卓龙表示,“我们希望学生在动手之间读懂历史、敬畏文化,真正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