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庞红卫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或压力后恢复并成功适应的能力,不仅代表着个体的抗压能力,更指向一种动态平衡能力,是一种既能让个体承载压力而不崩断,又能在压力解除后恢复原状,最终能实现个体在“创伤后的成长”。个体的心理弹性有助于促进和维护个体心理健康,在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培养学生心理弹性具有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大量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并非个人天赋,而是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系统训练强化。如果能在学校教育中构建起覆盖认知、行为、环境的三维培养体系,有助于培养心理有弹性的中小学生。
一、重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积极认知
传统的评价方式易使学生产生比较焦虑,而成长导向的评价可以重构评价目标与形式,成为心理弹性的基石。当前,我省有许多学校在积极推进评价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在学科评价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推行评价体系改革,取消单一考试评价,增加“进步幅度”“合作贡献”等维度,同时设计分层作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难度(基础型/挑战型任务),匹配学生自己的心理承受阈值。当评价焦点从排名转向成长轨迹,学生焦虑指数就能显著下降,逐渐从排斥考试转向关注自身进步。多元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同样重要,即使成绩暂时不理想,也能从其他方面获得认可,从而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如宁波市海曙第二外国语学校开发了“阳光六色花”评价体系,学生可以凭积分卡兑换学习用品或“与校长共餐”等体验权,将学生的努力具象化。学校还建立个人成长档案箱收藏学生非学业成果,关注学生在学习之外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同时设置螺旋式目标链,使学生更易体验成就感,弱化横向比较,发展积极认知。
二、发展情绪调节能力,引导心理弹性行为
情绪调节能力是培养学生心理弹性的核心,这种能力的培养除常规心理课外,更需要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突破传授式教学的局限。如引导学生记录每天的微小幸福,积累积极的情绪资源。鼓励学生转化负面情绪,形成正向心理储备。此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成为心理弹性的示范者,在课堂中主动分享自身失误案例,或设置“失败博物馆”展示名人等的挫折经历,鼓励学生将挫折看作进步的机会而非失败的表现。当教师坦然面对错误,学生才能理解挫折本是成长必经之路。
此外,学科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例如,语文学科通过心情日记的形式鼓励学生书写自身的情绪感受和变化,写作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情绪表达和觉察外化的体现。在数学等理科学习中,教师从容不迫地讲解难题,引导学生从最初的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的攻克难关,让学生从中体会面临难题时应采取的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心理弹性,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氛围体系,而同辈之间的自主支持力量可以突破“教师主导—学生接受”的局限。如有学校在教学楼走廊设置“好心情盲盒”匿名祝福交换站,学生可以自由投入手写信件或自制小礼物(如黏土笑脸、奥特曼卡片),其他学生随机拆取,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共鸣,形成跨年级的善意传递链,增进学生之间的信任,促进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三、重塑学校文化,奠定心理弹性根基
学校文化构成了心理弹性培育的根基,其核心在于营造安全、信任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遭遇挫折时能够从教师身上获得有效支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育学生心理弹性的基石。教师要让学生坚信一个人始终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一个真诚的环境,需要被无条件地认可和接纳,需要被倾听和被理解。”
在此,笔者分享5个与学生建立有效关系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明白教师坚信他们有能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尊重并喜欢教师;让学生寻求并愿意听取教师的反馈意见,因为如果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面对批评性反馈时就不会采取防御的姿态;让学生知道分数没有成长重要,因为分数本身的意义远远少于它所暗含的进步的价值;让学生对教师有安全感,让学生明白“变得优秀比生来优秀更有意义”。因为愿意接受成长和改变的大脑类似孵化器。它孵化价值观和目标,并推动人实现目的。
有些学校在校园中设立情绪调节的专用空间,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调节其消极情绪,同时也会在校园中形成合理应对情绪的良好氛围。如可以在校园中设置静音阅读角,配备重力毯、白噪音设备等,通过一定程度的感官隔离来降低焦虑。此外,可以设置动态宣泄区,安装互动式涂鸦墙、运动设施等,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书写或运动的形式来释放情绪。研究表明,与自然进行联结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弹性,因此还可以设立自然疗愈区,布置植株景观,并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接触自然,从而舒缓其压力。
此外,还有学校打造了“心灵栖息地”午间自助空间,由经过培训的班级心理委员带领同学开展情绪调节活动,如在“心语墙”书写匿名心事,在“绘画吧”用曼陀罗涂色疏解焦虑,通过手工区拼豆创作体验专注当下等。这种由同伴引领的参与机制降低了心理服务的门槛,使学生对情绪的管理和调节更为日常化,能融入其日常碎片时间。
四、构建家校协同网络,提供多维支持系统
学生心理弹性的培育还需要突破校园的边界,与家庭形成多维支持系统。家庭作为关键一环,需警惕“情绪倒灌”现象的出现。教育工作者应当增强与家长的沟通,提醒家长避免使用“我为你牺牲”等愧疚式激励,而应当与孩子共同分析压力源。同时,要鼓励家长建立“弹性对话”机制,每日安排15分钟专注倾听时间,区分孩子的情绪表达(如哭泣)与其实际抗压能力,避免将孩子的情绪宣泄误认为是脆弱的表现。
心理弹性的培养,其本质是引导学生与压力共生而非对抗。培养学生心理弹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整合认知重构、行为训练与环境支持等多维方式,其关键在于通过成长导向的评价改革减轻学生的比较焦虑,将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从而为构建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提供支持基础。同时,建立家校协同网络拓展支持边界,创设功能化的物理空间辅助学生情绪调节,并有效构建同伴互助体系,形成内生支持。这些举措共同致力于提升学生在面对压力与挫折时的动态适应能力,培养心理有弹性的学生,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及未来社会适应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