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育随笔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4月15日 星期

问诊开方:说话方式决定亲子关系


□金华市金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郑建洪

“双减”背景下的第一个寒假,学校组织家访,作为校长,我随班主任一起前往。昏暗的灯光下,小童母亲拉住我,说着说着,便泣不成声。

“小童是大队委员,工作认真负责,文章经常见报。”我对她有印象。

“天天半夜躲在被窝里发微信、玩游戏。”小童母亲抽噎着,恨恨地说,“作业拖拖拉拉,不到周日下午不做,而且得在我的催促下才肯做”。

小童低着头,局促不安,用鞋子磨蹭着地面。

“爸爸的话她会听一点,但她爸经常要晚上10点才回家,有时在单位值夜班就不回家了。爸爸不回家,她就不做作业。

她爸还嘲笑我40岁的人搞不定十几岁的,该好好反省。我文化程度低,初中没毕业就工作了。小童不好好学习,将来会很苦的。”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育儿——“父亲角色缺失+焦虑的母亲”。

母亲对自己谋生不易归因为学历水平低,不愿女儿重蹈覆辙,一心盼望女儿能好好学习。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母亲的焦虑升级,不免絮叨,遇上正处于叛逆期的女儿,母女俩闹得不可开交。

女儿为了逃避母亲,于是沉溺于游戏。

“有文化”的丈夫不仅不支持,反而对妻子全盘否定,妻子孤立无援,走到崩溃的边缘,见到我就如见到救星,悲从中来。

女儿“自暴自弃”,母亲束手无策,母女俩已经陷入僵持的境地。她们当前最需要的是相互看见、相互欣赏、相互体谅。

我为她们开了三帖“药方”。

第一帖“药方”:言语引导互体谅

鉴于小童在校良好的表现,我觉得母女关系如此紧张,母亲的责任更大一些。于是,我语重心长地对小童说:“小童,你看看妈妈,她每天起早贪黑,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还要接送你上下学,她的辛苦你要学会看见。”

小童重重地点头。

“你想一想,晚上10点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对吗?”

“不对。”沙哑的声音里明显带着哭腔。

“更何况,学习是自己的事,怎么能让妈妈催呢?你在校长眼中可是个好学生哦,在家也应该做个好孩子。”

我转过身,对着情绪激动的小童母亲,我说得很委婉:“小童学习也很辛苦,您也要看见她的努力。如果她不想做作业,你们两个人可以一起干家务,一起交流学习、工作上的情况,增进母女感情。等她恢复元气,自然而然就会完成作业。”

第二天,我电话回访,得知小童当晚寒假作业完成得不错。

第二帖“药方”:填写表格学欣赏

趁热打铁,我设计并打印了两张名为“学会看见,学会欣赏”的表格,一为“孩子篇”,一为“家长篇”。表格用以记录家族成员的良好表现,以及记录者的评价与感受。

我让小童母女俩每天记录,用成长型思维的词语(如“努力”“坚持”“勇气”“决心”等)和句子(如“我看见……”“我相信……”等),赞美对方,树立双方的自信。

正月里,我偶遇小童母亲,见她一脸的喜悦,“好多了,好多了,我们关系好多了”。但又有些忧心忡忡,“不瞒你说,我们前两天又吵起来了,她没有及时完成作业,还躲在被窝里看书,眼睛坏了可怎么办?我是不敢批评了,怕一不小心老毛病又犯了,再次激化矛盾”。

第三帖“药方”:转变语言更融洽

人之所以会争吵,就是因为只接受表扬,听不得半句批评。如何彻底转变这种状态?我又设计了新的表格,名为“好好说话,促进提高”。表格中有“我的劝告”一栏,旨在发现对方的不足,并尝试运用成长型思维语言,通过“鼓励+新目标”的结构,提醒对方,给予期望。

我教给小童母女俩如何将固定型思维语言转变为成长型思维语言:“错误”变成“有益的错误”,“失败”变成“有用的失败”,“试错”变成“尝试与改进”,“困难”变成“我的下一个挑战”,“你不能”变成“我目前还不能”,“你做不到”变成“我下一步可以尝试新的策略”……

临近开学,家访的效果呈现了出来,小童母女俩尝到了久违的快乐。由此可见,人的亲密关系是以语言来维系的,由看缺点转变为看优点,先夸优点再提意见和建议,做到这两点就懂得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克制情绪。

现在,小童的父亲也开始支持母亲,教育合力形成,一家人其乐融融。

点评:

孔子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同样因手机引发的亲子冲突,背后却隐藏着千差万别的家庭教育问题。以一次寒假例行的随同家访为起点,作者在问题发生的现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背后的家庭教育境况,科学地分析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提供持续的专业指导。案例通过结合实际深入“问诊”、精准“把脉”、巧妙“开方”,成功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化解母女间的矛盾。三帖“药方”为亲子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可操作的沟通支架,凸显亲子关系中相互看见、相互欣赏、相互体谅的重要作用。案例在展现一位校长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提示我们家访、家校协同并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更是每一个教育人的事。

点评人: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关兴莹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