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12月16日 星期

坚持党管人才 促高校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推进高教强省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战略。各高校积极引才育才,创造了良好的人才生态。本报今起开设《人才强省,高校勇当主力军》栏目,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 平

前不久,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斌勇入职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再加上首位长聘教授何欢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顾臻等的全职加盟,今年以来,浙大在卓越青年人才引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近年来,我省高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推进高教强省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战略,抓引进、强培育、重使用、优服务,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引才聚智效果更加突出,平台承载力不断增强,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增强人才意识,优先抓“第一资源”

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直言:“推进高校人才工作,要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理顺工作机制,完善考核制度,抓实政策落地,提升工作质量。”

党管人才,关键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高校人才25条”等政策,省教育厅和各高校也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连续3年开展党委书记抓人才工作述职,不断拉紧责任链。

浙江工业大学健全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学校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小组,去年还设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统筹全校人才工作。该校人才办主任陈晓说,“两组一办”打破了部门之间的藩篱,“学校—学院—学科”三级联动,责权利明晰,很好地保障了人才队伍建设。眼下,学校引才力度越来越大,人才生态越来越好。浙江财经大学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高知识群体党员发展“3+N”计划等,为落实“5313”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教师发展提升计划等“人才兴校”战略举措提供了有力保障。

党管人才须注重强化政治引领和德才兼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辐射作用。浙江理工大学建立了校领导直接联系人才制度,每位班子成员联系2~3位专家人才,以加强与人才的对接与沟通。

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

要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高端人才缺口大,国际人才竞争加剧,是不少省属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陈晓介绍,浙工大瞄准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和大团队,通过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海内外招聘会,依托海外人才联络站、引才大使等多元渠道,以全球视野实施学科靶向精准引聚。

台州学院党委积极寻求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借“力”破解难题。依托台州两个“30条”人才新政,叠加市校引才政策待遇,该校将博士全部纳入市紧缺人才目录,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

重人才引进的同时,更要加强本土人才培育。为打造国内顶尖的高水平“双师型”职教人才队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为人才发展搭建丰富平台。该校人事处副处长吴杨伟说,学校依托对接十大专业群的校企互动平台,“千师入企、千匠助教”,旨在打造一批行业顶尖的工匠之师。3年来,还形成了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为一体的高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体系,助力教师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打造最优生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党管人才,重在涵养良好人才生态。陈根芳强调,打造最优生态,既要做好人才生活方面“关键小事”的服务,更要做好事关创业创新“关键大事”的服务,坚持“科研围着产业转,服务围着人才转”。

近年来,我省人才发展生态已形成了新特色: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服务新举措,包括建立人才服务平台,提供高层次人才线上服务事项申报处理服务;实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改革,扩大省属高校科研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自主权;全方位关心人才生活保障,积极推进在杭省属高校人才同城待遇等。

“人才工作无小事。”浙财大党委书记李金昌介绍,学校坚持全年不间断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厅”在线服务,为高层次人才配备办公室、实验室、学术助理和人才专用房,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才在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则深入实施人才引进“尖峰”计划、内部培养“攀峰”计划,根据“双高”建设A、B、C、D四个层次的专业布局,确立40万~300万元的人才引进补贴标准。与此同时,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激发人才发展动力,激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的潜能。

统计数据显示:2016—2019年,全省高校主持获得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32项,占全省总数的78%;服务亿元以上产值企业的科研合作及产学研平台有378个。特别是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面前,高校人才攻坚作用明显,如西湖大学在全球率先解析出病毒受体全长结构,浙大、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附属医院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在全国名列前茅……所有这一切都印证了抓人才就是抓高校发展。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