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

思政课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大课堂


□本报记者 汪 恒

高校思政肩负着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特殊使命。思政教育能否突破局限,融入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目前已成为能否提高教育成效的重要抓手。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就强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高校思政课如何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大课堂?近日,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走访。

假期实践,品读“无字之书”

西柏坡、北京、杭州、南京、凤阳、上海、珠海、平潭……今年暑假,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15名师生党员邀请历史学系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足迹进行了一次深度追寻。暑期时间相对完整,正是开展思政实践教学的好时机。今年暑假,团浙江省委面向全省各大中学校学生开展了“寻访百名英雄先烈 共温风雨历程”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带队实践期间,中国计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吴晶晶越发体会到这句话的意味深长。经过多方协助,吴晶晶和她的“老兵调研小分队”联系了浙东地区10位抗战老兵。老兵们的平均年龄超过95岁。最后,大家整理出2万余字的抗战口述史资料。实践队员郑驰浩说:“希望这些故事被更多人知道。不要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让民族英雄被遗忘。”让师生们欣慰的是,他们的整理的口述史资料还引起了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的关注。

寻访革命英雄的过程,也让青年学生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相比于阅读书本上的材料,和这些老英雄面对面给学生的触动要大得多。”衢州学院“追忆寻红小分队”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兰章宣告诉记者,尽管大学生们眼下生活的时代已经与革命时期差别很大,但前人的故事能引导他们思考:该有怎样的担当,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假期的实践还可以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丰富资源。据介绍,团浙江省委接下来将把寻访队员整理的一批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集结成册,并组织学生宣讲团在全省巡讲。“用生动性、创新性、启发式的思政公开课,激发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矢志奋斗报国的家国情怀。”团浙江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绍兴文理学院的教师们则打算把今年暑期开展的寻访绍兴早期中共党史人物社会实践常态化,并使其成为学校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社会实践“金课”的组成部分。

行走的课堂,案例从身边来

“要上好思政理论课,离不了实践。现在大学生,更喜欢互动的教学方式,更乐意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浩认为。浙外还特别设置了思政实践教学周。比如,讲到道德实践,就让学生去图书馆、博物馆或福利院做志愿者;讲到法律实践,就让学生去法院旁听案件审理过程,感受法治的力量。

把思政课堂搬到校外,让思政课越发鲜活,开始成为不少高校思政教育的风向标。在宁波奉化滕头村,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和教师一道参加了村里的“模拟党委会”。现场村民的激烈讨论,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把真实案例拿来作为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内容,是浙江工商职院思政课的变革之一。“现场体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理论知识。”该校思政教师蔡亚芬说。

学期中间,校外实践教学的机会毕竟有限,如何在这个“没有讲台”的课堂上好课,需要事先更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的教师们就以“缙云烧饼”为线索展开了对“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调研。活动从香喷喷的烧饼导入,继而让学生分为两队。一队探索红色革命遗迹,研学革命时期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一队通过探访缙云烧饼文化,探讨“浙西南革命精神”对乡村振兴的助力。烧饼博物馆、缙云一大纪念馆、梅干菜合作社等都成了大家寻找答案的“活资料”。学生们纷纷感叹:“小烧饼中不仅有‘红色基因’,更有‘绿色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