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9月30日 星期

徐维祥:为学生学术成长“提速”


□本报记者 汪 恒

在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中间,有一支成绩斐然的“徐家军”。他们都是学院教师徐维祥所指导的学生。四年来,“徐家军”团队里有11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占到了学院分配名额的近三分之一;学生作为(或等同于)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6篇;共有76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及荣誉称号。因为指导有方,徐维祥近来接连获评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浙工大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和校师德先进个人。

对于怎么带好研究生,为学生学术成长“提速”,徐维祥有自己的秘诀——“在团队中发展,在实战中成长”。在徐维祥看来,师生之间导学关系的松散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为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很多研究偏理论化。导师往往是孤军奋战,没功夫指导学生,学生也很少主动联系导师。”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带学生不再成“放羊”,也让师生都能同向发力呢?

徐维祥最早的尝试,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自己的课题里。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学生“入门”时间不长,难免有很多思考不周的地方,还不如都自己做效率来得高。但徐维祥却很有耐心,和学生一起反复修改,渐渐地学生写出来的文字质量越来越高。后来,徐维祥提出,要让学生参与到自己课题的各个环节里。从一开始的课题讨论,大家就一起研读材料,一起出主意,再到提纲写作、分工撰写和集中修改。甚至纵向课题的项目洽谈,学生也会在会议桌上发表见解。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这种“高标准”的学术状态,徐维祥往往在学生9月入学之前,就给他们开始布置科研“作业”。低年级的学生也会在学长的指导下,从最基本的文献检索做起,早早接触到徐维祥的课题,再逐步深入。

徐维祥还从2010年开始,在硕士研究生一进团队后要求他们毕业时至少发表一篇CSSCI索引期刊论文。起初,学生们觉得压力很大,之后发现并没有那么难。徐维祥的课题就可以发散出很多子课题展开研究。学术写作的步骤和方法也都能在课题团体里耳濡目染。徐维祥一边“严要求”,一边也“严把关”。学生的论文在投稿之前,除了自行查重,徐维祥还会逐一给他们查重,防止出现学术不端问题。以万方论文查重系统为例,一般的标准是重复率在20%以下即可,徐维祥则要求在7%以下。

电话、微信再方便,徐维祥仍然长年保持着每两周和学生们碰一次面的制度。时间难凑,徐维祥就先点好盒饭,等着学生上门,一起边吃边聊。学生们依次介绍自己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遇到有共性的问题,徐维祥就重点提一提。有时候,他还会把其他教师叫过来,一起探讨,开拓思路。

应用经济学专业研二学生郑金辉告诉记者,因为平时就接触到高级别的重大课题项目,大家在参加面向学生的学术竞赛时更显得轻车熟路。因为选题思路清晰,大家的毕业论文质量也很高,甚至有多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在徐维祥看来,培养研究生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自己的课题有了大家的协力合作,不仅保证了按期完成,课题成果也丰富了,并且形成了良性循环,更多更好的课题和项目纷至沓来。最近,徐维祥把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归纳整理后还摘得了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