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8月19日 星期

指尖上的“创意”与“玩艺”
——记衢州市新华小学环保手工艺传承之路

□本报记者 叶青云 通讯员 朱碧月

“白墙飞檐黛瓦,铜铃叮咚悠扬。”连日来,衢州市新华小学二(4)班学生鲁悠然一门心思窝在家里鼓捣她的“大制作”——“天王塔”,这是她利用纸板、碎布等废弃材料,手工制作出来的。像鲁悠然一样,新华小学的每一名学生在这个暑假都有一项特殊的作业,即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和大自然的原生态产物,制作富有创意的小玩艺作品,还原水亭门风景文化区的景和物。

“学校在创意与玩艺中融入文化的滋养,用这种方式带领学生主动去认识、传承与发扬城市文化。”据该活动相关负责人、副校长黄欣介绍,这项作业的灵感正是源于该校2011年入选全国首批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时的申报项目“环保工艺制作”。“我校环保工艺制作涉及的麦秆画、羽毛画、彩蛋画、泥塑等手工艺已列入国家级或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黄欣说。

新华小学“环保工艺制作”特色艺术教育始于1992年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德育实践活动。当时学校针对校内及周边的废弃物乱丢现象,组织师生们开展调查,尝试“变废为宝”实践,即利用碎布头、破丝袜、废纸、泡沫、易拉罐、粉笔头、木屑、塑料袋等,制作环保手工艺品。

“环保工艺制作”进入校园经历了两次蜕变:第一阶段,学校将“环保工艺制作”特色艺术教育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按照低段学生每周2个课时、中高段学生每周3个课时标准排入课程表。除了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活动外,还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的资源,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课外时间动手实践。教师们自编了6本“环保工艺制作”系列教材《超级百变》。这套教材以“环境”“生态”为主题背景,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线,按低、中、高三个年段,涉及传统手工技艺的三大领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了72个主题内容,其中就包括麦秆画、羽毛画、彩蛋画、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阶段,“环保工艺制作”有了升级版——“创意与玩艺”课程诞生。课程将富有家乡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与“发现·探究·创造”创意教育有机融合,确立了以“游艺、画艺、塑艺”为序列,以“主题制作”与“主题研究”为主要支架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动手实践、探究创新的综合目标。

理念和教材都有了,究竟利用一个什么样的载体来让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完成“环保工艺制作”中创意与玩艺的完美融合呢?

机会来了。8年前,新华小学被评为衢州市“婺剧进校园”试点学校。婺剧是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还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长刘秀芬的带领下,学校沿用“创意与玩艺”的主要支架——“主题制作”与“主题研究”,将“环保工艺制作”与婺剧结合,学校安排一个年级一幕戏,为学生创造体验婺剧的空间。在“主题制作”中,学生对主题研究的经典剧目进行故事场景分析,运用废弃材料制作传统戏曲乐器,分场景搭建戏文故事立体“微戏台”;在“主题研究”里,取材戏曲本身的艺术特色,挖掘其故事人文内涵,展开研究学习,将现代思维方式与传统戏曲文化进行碰撞,通过“戏文新编”“主题辩论”“访名角”“我来唱大戏”等活动,由古至今,由艺及人,由戏到生活,将虚构的戏曲故事拉入学生的真实生活之中。

2012年,“创意与玩艺”课程建设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浙江省“解放学生”教育创新工程首届创新奖,并入选浙江省首届精品工程;学校也被评为浙江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和浙江省教科研孵化基地。

刘秀芬相信,传统文化让“环保工艺制作”变得有形,而生活则能赋予它灵魂。学校多次利用节假日契机,让学生带着课程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生活,把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乡土情感的种子播撒得更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