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学前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3月1日 星期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胡欣红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份重磅文件亮点纷呈,其中有关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的决策,引发了舆论热议。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之后,学前教育面临新一波“婴儿潮”的考验,“入园难”“入园贵”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民生痛点。两年前,教育部等四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而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则进一步明确,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先后两个《意见》,可谓一脉相承,都在普及普惠上做足了文章。从增加幼儿园数量到完善办园体制,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到督导评估幼儿园办学情况,从健全成本分担机制到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在学前教育“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力图施展出“洪荒之力”予以有效推进。

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幼儿园数量的严重不足和师资存在巨大缺口是其中的两大核心问题。在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城乡一体化教育体制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的资助下,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政策研究所教授李玲对“全面二孩”政策下学前教育的园舍规模、教师规模和经费负担进行深入研究。她分析,从2019年开始,我国学前教育资源需求开始大幅度增长,2021年将成我国学前教育办学压力最大的一年:在园幼儿数预计近5800万人,幼儿园预计缺口近11万所,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超300万人。相比园舍不够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教师不足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建造校舍或许是短暂性的问题,而师资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往往被看作带孩子的“保姆”,其专业性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待遇也相对较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甚至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工作,从而导致幼儿教师队伍流失率高、稳定性弱。恰恰因为存在缺口,所以一些没有资质的人进入幼儿园,师资队伍变得良莠不齐。

打造优良师资队伍不单需要一定的待遇保障和持续的师德师风建设,更需要严把准入门槛,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幼师队伍,这就触及幼师培养机制这一问题。据了解,随着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已经呈现“结构性过剩”局面。但在绝对数量过剩的同时,却又存在着高素质教师的严重短缺,高素质幼师的匮乏表现更为突出。目前,教育部已经本着“控量提质”的原则着手改革师范教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不妨因势利导,将缩减的师范类本、专科招生名额转移到幼儿园师资的培养上。另外,还可以考虑增加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大力培养初中毕业起点的五年制专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吸引和培养更多有志于从事幼教的学生成为幼师。

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用深化改革的决心和行动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实办好新时代学前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从娃娃抓起”。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