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月14日 星期

“双一流”建设要警惕“单科立校”的发展模式


□陈运超

“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导向是推动分类建设,要求高校有选择性地发展学科,建设好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

然而,一些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却采取了这样一种“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优势造优势”的做法,即在办学资源不丰富的背景下“弃保整合”,不断压减、停砍、并转那些无望上榜的所谓非优势学科、非特色专业,进而把资源集中到主攻的优势学科、特色领域上,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让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取得更多成果。

这种做法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还有助于高校集聚优势,在学科竞争中更快地脱颖而出。合理地进行学科结构调整本无可厚非,然而高校要是把这种办学思路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捷径并依赖于此,将带来更大的危机。

一所高校如果只有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的学科或领域、指标,就如同一根根电杆矗立于校园,突兀且孤立,成为所谓“电杆式”大学。

这类“电杆式”大学不能形成高等教育必需的学科生态与支持链条,难以接受高等教育规律的最基本检验,还会贻误学生的培养。要知道,除了面对学术市场,高校更是一块育人领地。高校应提供普遍性和完整的知识,而非狭隘的专业知识。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良好的学科结构、学术生态体系支撑。如果高校的学科建设“偏科”严重,必将影响到高校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从时代的发展进程来看,与工业化时代相对应的专业化分工已显露颓象,综合化趋势扑面而来。过分倚重个别学科,不利于学术的持续创新和学科交叉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不能重走过去“单科立校”的老路,而应回归大学常态,力争多出现一些“驼峰式”大学。在这类大学里,学科优势与特色互现,但水准落差不大;整体水平上恰如骆驼,有高度;在此高度基础上形成的优势与特色恰如驼峰,也有区分度;学科存在各自的主攻领域,但彼此间又联系紧密、相互需要。

高校的建设,须规避急功近利的畸形发展之路。终须一步一个脚印,来不得投机取巧之术,否则短期内的“一枝独秀”也很有可能“昙花一现”。

高校在进行优势与特色建设时,需要在整体建设与重点发力两个方面建立平衡机制。在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资源造优势的同时,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在整体建设上形成合力,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去谈营造优势与特色,才是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