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3版:叙事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

两罐牛奶


□杭州市德天实验小学 孙佳丽

上周五下班的时候,接到同事一个电话:“佳丽,你等下,我让他跟你说。”一头传来孩子隐隐的啼哭声和同事的问责声,几秒钟后传来孩子的声音:“阿姨,对不起,我刚才喝了你放在外面的牛奶,对不起。”匆匆地,电话收线。

通过语音和语境,我拼凑了这样一幅图景:同事的孩子放学来学校,在教师们开会的时候,喝了一罐我的牛奶。

我觉得这是小事而已,完全没把它当一回事。一小时后,同事又打来电话,她告诉我和孩子沟通的结果。一开始,孩子主动承认喝了两罐牛奶。后来,孩子又拒绝承认喝过牛奶。

电话另一头,我感受到同事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也体味到这一小时中娘儿俩“斗智斗勇”的情景。细细分析,同事的孩子其实是个明辨是非的好孩子。他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但最终没有能够抵挡诱惑。遇到母亲严厉地责问,害怕了,选择了逃避。其实,不仅是孩子,我们成年人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心态特征。只是孩子用了最简单直白的表述:我没有喝牛奶。

终极版本是:其实是一个三年级学生带头先喝的,开始同事的孩子也劝阻过,后来就模仿着小哥哥喝起来。每人喝了一罐牛奶。

垃圾桶中静静地躺着两个空罐子,我能体会同事心中的怒火。我相信,此刻的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斥责,而应是一位母亲静下心后和孩子的交心。孩子只有在觉得依旧被爱的前提下,才能对处理问题作出积极的反应。

周六中午,我在微信上收到一张图片——两罐牛奶,还伴随几段孩子甜甜的声音:“阿姨,我把牛奶放在你桌上。对不起,我下次不会了。”

对于孩子,其性格和观念都没有定型,他们所犯的任何错误几乎都是可以原谅的,但是这不代表可以纵容。

很多时候家长向教师抱怨,道理已经和孩子说过无数遍,但是仍然“教无力”。从这件事中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教育面前无小事,让孩子明辨是非是孩子的必修课,但教育不是三言两语的灌输,只有让孩子参与教育过程,让他们自己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不是“不教育”。

牛奶风波平息了,我看到两颗依旧紧紧贴在一起的母子心。庆幸的是,那母亲是一位睿智的好教师。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