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

家庭实验室 打开科学教育的另一扇窗


□本报记者 叶青云

这学期开学以来,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调整到一年级。这给各校现有的科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怎么从家校合作的层面让科学教育更“科学”?这些话题引起了关注。11月11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暨家庭实验室学校联盟成立仪式在温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数百名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和科学教师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学课程改革的更多可能。

科学,从精英走向普及

2014年,国家提出创客教育;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被列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国家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表明,科学教育正在从印象中的实验室精英教育走下“神坛”,成为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也都应该接触到的普及型教育。

“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对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观念的教育。”北大附中原校长、高中物理特级教师张继达说,对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应该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内容开始,“不要忽视最基本的科学知识,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蕴藏的科学,要注意引导孩子从身边熟悉的事情中学习科学”。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铭说:“在教育变革的时候,科学教育是特别重要的事,它恰恰能体现出我们对未来教育的需求。”他把未来教育的特征归纳为:知识获取从高门槛到触手可及,教育目标从整齐划一到“平均的终结”,教育途径从皓首穷经到交互式学习。因此,在他看来,基于“提问不受限、答案无权威、探究有逻辑、评价有客观标准”这四条原则的科学教育,正是重塑教育的核心力量。“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年龄越大越没有好奇心,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天马行空的想法,长大了反而对世界的兴趣变小,但是科学教育特别能解决这个问题,它可能是唯一不设边界的课程。”

“谁说家里的阳台就不是课堂了?”温州市籀园小学校长金子翔一句幽默的话引来大家善意的笑声。该校多年来致力探索的家庭实验室课程,作为深化课改以来的一项“温州经验”,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复制和推广。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加深了家校之间的联络,更让科学思维慢慢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儿童不是‘学生’而是‘学习者’。”金子翔说,当学生在家里做实验的时候,就是一个探究者、创造者,儿童的生活也成了学习的一部分,在科学教育里面,可以多一点科普式,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然科学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才有创新的可能

研讨会现场,温州市籀园小学的三位科学小达人先后上台亮出了自己家庭实验室的招牌项目:五年级的应泓羽,创作出风力发电红绿灯,解决了因断电导致红绿灯停摆而引起的交通拥堵问题;六年级的陈白,自行设计并制作生态箱,为小动物们安家;六年级的施扬,在自称“施扬梦工厂”的家庭实验室里,先后动手完成了“全息投影”实验和三款船模,作品还在该市青少年创客邀请赛上拿下大奖。

孩子们的出色表现,不禁让在场者啧啧赞叹。他们把这归功于实践的力量——只有历经实践,才有创新的可能。前不久,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而科学教育中的家庭实验室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之一,正在逐步扩展它的波及面,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所接受。

“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角落,在角落中摆上你喜欢研究的东西,然后做你喜欢的研究,那么就组成了最简单的家庭实验室!” 家庭实验室发起人、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陈耀介绍,家庭实验室研究的对象是不限的,全凭孩子的个人兴趣。诸如“香蕉的种子在哪里”“市场上为什么没有红豆芽”“怎么吃面条不会烫”此类,都是孩子们研究的项目。家庭实验室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观察—实验—认识”和“假设—验证”两种,“这种自助式的实践性学习更有启发性,不在乎孩子研究出什么结果,而在于持之以恒地去进行一项自己喜爱的探索活动,并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事实上,也有家长会有顾虑,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帮助孩子建立家庭实验室和开展项目研究,怎么办?中国台湾台北市北投区关渡小学校长、自然科学教育专家吴文德给出了建议:“学校可以更多地向家庭倾斜资源,比如让科学教师与若干个家庭结对,定点定期指导,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项目研讨中心,把实验的方法告诉家长和孩子们。”

“我们常常有目标,但我们收获的东西又常常在目标之外。这就是孩子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的探究和创新体验。”张继达说,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都是在学习过程中落实和完成的,科研能力和科学价值观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和发展的,“实践很重要,但无须把科学实验看得太高大上,除了实验室里的那些,科学实验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实际问题。比如,针对一株绿植,从春天到秋天做记录,这就能培养孩子观察、测量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并将探究和创新发展为终身爱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