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9月4日 星期

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三个途径


□陆青春

现在的孩子在智能手机、电脑的包围中成长,熟知二次元文化,听欧美流行歌曲,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寥寥。有的孩子甚至受网络游戏影响,对历史认知产生偏差,闹出了“荆轲是女的,李白是刺客”的笑话。中华传统文化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不仅是个人发展的损失,更揭示了民族文化面临“断层”的窘境。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或观点,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仍然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大多还成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因此,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多接触一些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必然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下,让传统文化以何种方式和形式进入校园是值得教育人思考的问题。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取其精华,选择好“学什么”。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先人的思想,挖掘时代价值。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将符合时代潮流和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育重点,确保进校园的文化内容健康、优秀和适用。除了古文经典外,也要将传统戏曲戏剧、非遗文化、民俗风情、书法、国画、民乐、中医药、武术等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更要着力培养学生对春节、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及习俗、礼仪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立体化的认识和感知度。

二是科学设计,把握好“如何教”。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或教育,应采取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真正成为扎根在学生灵魂深处,并牵引学生成长、成熟、成功的正能量。学校应充分开展艺术演出、展览展示、讲座演示等活动,充分利用好文化场馆、非遗传承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各类文化场所,对传统文化进行360度全景展示,满足孩子们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是学以致用,实现好“贵在用”。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所谓“学而不用则废”。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为道德的养分和价值的因子,从而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知文明、重操守、敢担当的合格公民。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被吸收,是要融入孩子的头脑里,体现在孩子的行动中。除了通过学习教育,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