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教经纬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7年6月5日 星期

王勇能:愿做一颗创业教育的启明星


王勇能:愿做一颗创业教育的启明星

□本报见习记者 金 澜

“王老师,我应该去哪儿找合适的创业合伙人呀?”“王老师,我把创业计划书拟好了,您看看还有什么缺漏?”不久前,“小理创业工作坊”讲座一结束,主讲人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教师王勇能就被学生们团团围住。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逐步深入,高校校园里掀起了创业热,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积极投入创业教育,王勇能就是其中的一员。

说起走上创业教育之路的机缘,王勇能归纳为“水到渠成”4个字。2002年,刚进大学的王勇能在几位室友的鼓励下开启了人生第一次创业之旅,传统的产品买卖销售模式让他身心疲惫,创业无疾而终。于是在读研究生阶段,他开始尝试自行研发产品,可是创业成本管理知识的欠缺,让他栽了个跟头。“血一般的教训,但很实用。”经过两次创业实践,王勇能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2009年进入浙江理工大学后,他主动提出要到创业教育线工作。

万事开头难,当时创业教育的概念才刚刚进入校园,许多学生对创业这门学科既好奇,又有点胆怯,于是王勇能主动担负起了科普启蒙的任务。“创业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一股冲劲就能完成的,它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判断和长期的规划筹备。”这是王勇能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学生想创业是好事,但是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思想过于单纯,所以在付诸实践之前,往往需要先接受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培训,这也是浙江理工大学将‘创业基础’列为必修课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好每学期的“创业基础”,王勇能还十分享受在“小理创业工作坊”与学生们像朋友一样自由交流的时光。“每次我会提前委托理学院的‘小理有约’平台发一个预告帖,只要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来参加,活动也不拘泥于形式,可以是上台演讲,也可以是沙盘模拟,更可以随意地坐成圈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王勇能表示。

作为“小理创业工作坊”的忠实粉丝,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杨雅静几乎每场活动都会去参加,“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除了能尽快了解相关政策,一些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通过聊天来解决”。杨雅静介绍说,她的创业方向是安防器材的销售。一般企事业单位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采购这类物资,而学心理学的她在最初的制作投标书环节就犯了难,怎样才能让创业继续下去呢?王勇能的一句“找互补的合伙人,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点醒了她。经过多方打探,杨雅静来到建工学院寻觅合作伙伴,很快两位精通投标书制作的同学加入了创业团队,杨雅静也终于有了空闲时间来钻研自己更为擅长的演示谈判环节。没过多久,就传来了他们做成生意的好消息。

比起已迈入盈利阶段的杨雅静团队,理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大三学生冯泽鹏的创业之路才刚刚起步,“作为一个资深手游玩家,我最担心的就是夏天手出汗之后,破坏跟屏幕的触感,既而影响战绩,所以就利用专业知识,制作了一个防滑手环,目前申请的专利正在审批中。”好点子有了,可如何投入实际生产成了他的烦心事,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如何筹集高昂的模具费用。王勇能听说此事后,建议他考虑互联网众筹众包模式,寻找第一波种子用户,认筹产品。冯泽鹏就朝这个方向努力,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王勇能在工作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当前创业教育所面临的瓶颈——师资问题,“创业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支有创新创业思维的教师队伍,让素质过硬的创业导师来唱主角,帮助引导更多怀揣创业梦的学生”。2015年,王勇能正式受聘为团中央KAB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培训师,并把培养创业教育的师资纳入自己的工作重点范围,“负责学生创业创新工作的辅导员可以开展创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在王勇能的推广下,不少专业课教师纷纷组团接受创业教育,希望能以创业导师的身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发展可能。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王勇能已经走访了30多所高校,累计为上千名学生和教师带去创业教育培训。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