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校园视窗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7年5月17日 星期

引—研—导—创:教师抱团发展的“余中模式”


引—研—导—创:

教师抱团发展的“余中模式”

□勤 丰

围绕如何上好“有温度的魅力语文”这一专题,分别有3堂不同类型的展示课《你是人间四月天》《将进酒》《陌生化语言让你的作文亮起来》;两位省特级教师同课异构的小说鉴赏课;两个有关《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确定与思考》及《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的开发与实践》的特级教师讲座……听起来,这至少应该是一次信息量、含金量很高的省级师训活动吧。

没错,这就是一次师训,不过,组织和参与培训的,是杭州市余杭中学的语文教师成长共同体,成员是校内年轻的8名语文骨干教师。像这样聚焦教师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研训活动,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在余中校园里。

“因为,每个学科都成立了教师成长共同体,每个共同体都会定时开展研训活动。”校长王书力表示,这主要基于学校教师发展的现实需求。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余杭中学,近年来教师队伍结构呈现出“两头厚重、中间单薄”的情况。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比例为41%,其中高级职称已经达85%,其专业发展基本处于高原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再次激活他们的发展动力;教龄10年以下的教师比例为36%,亟需名师引领和平台创设来优化青年教师队伍。

2014年9月,学校在物理学科率先开展了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尝试,以个人申报、备课组推荐、教研组审核、学校认定的形式组建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再以学科教师成长共同体为单位,以自行联系或者学校引荐的方式,与地区范围内的名优特级教师进行结对,签订协议,组建共同体体系。

如今,余中各学科都组建起以名师“引”领、协作“研”讨、平台“导”扬、实践“创”新为途径,以实验创新、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教学研讨、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引—研—导—创”抱团式发展的成长共同体,学校一批中青年教师因此快速成长起来,成为区域内学科领军人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013年一次偶然的外出教研活动中,包括余中校办主任夏泳在内的几位青年物理教师与他们的偶像、省物理特级教师赵力红相遇了。夏泳回忆说,赵特风趣的讲解、丰富的课堂演示实验,不仅牢牢聚焦了听课学生的目光,更是抓住了几位年轻教师的心。“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理想课堂吗?如果有这样一位老师做我们的师傅,该是多么的幸运!”返校后,几位教师把自己的想法和学校进行了交流,刚刚上任的校长王书力听后,非常赞同他们的想法。当年9月,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赵力红欣然接受了余中物理组5位青年教师组成的“徒弟团”,并立即开始了对他们在教科研和课堂教学上的指导。

2013年底,“五人团队”在赵力红的引领下,取得了课堂演示实验开发的突破性成果,首次获得了浙江省和杭州市演示实验评比两项一等奖。至此,围绕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成了“五人团队”的教学发展重心,自2013至2016年的4年时间里,团队连续获得30多项省市乃至国家级大奖,在课堂教学成果上屡创佳绩,教师多次在省市级教研活动中展示开课,还开发出版了一门省级精品学科拓展课程“不可思议的物理”。

物理组“五人团队”的成功,引发了全校对在名师引领下的共同体成长模式的思考,“五人团队”也趁势提炼出几条重要经验在全校推广:首先,共同体必须有名师引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及时发现年轻教师的“软肋”,补齐短板;其二,共同体必须由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科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有共同的发展需求;其三,在导师的引领下,团队内的每位教师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而风格的形成,必然是对其擅长的某一个教学点的挖掘与放大,找到这个点,并在这个点上取得成绩;其四,团队的规模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大了,名师辐射的能量就会弱化,针对性也会减弱,但过小,也会减少成员间相互促进和交流的机会,团队成员一般控制在4~7人左右。

学校在2015~2016年间,铺开建设了语文、化学、历史、数学、政治等学科的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其中,担任语文学科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导师、省特级教师林国爽近期还被引进到学校就职,尝试常态化、深度化的引领实践。两年多来,学科共同体内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涌现了10余位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并有多位教师被确定为“杭州市新锐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成长聚焦“共同问题”

三十出头的语文教师陈丽如今已是杭州市教坛新秀,在她眼里,帮助自己站稳讲台且迅速成长的靠山,就是语文学科教师成长共同体。陈丽向笔者介绍了共同体研训的大致内容,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板块,都是集中聚集于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比如,研训强调对不同类型的课例研究,8人团队针对日常教学中的课例,采用的是个人自主研课、导师陪伴备课、成员协作论课等多种备课形式,开课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有“同师异课”“同课异构”“同构异师”等,目的就是为了让团队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深入研究可能遇上的所有课例,“这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锤炼无疑是十分有效的。”陈丽说,“而且,我们的研训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我们有共同体QQ群及微信群,团队成员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了疑难问题与困惑,可以及时得到导师和小伙伴的智力支援。”

据了解,为了切实提升每个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导师的牵头下,共同体成员还会定期进行日常的教学调研活动。通过成员间同步听课、常规落实、学生调研、成绩互评,确保青年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除了课例研究,结合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成长共同体还致力于引导教师开展对身边小课题的研究,针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多点聚焦、中心发散、平行对照等形式,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开题、论证及论文的撰写。

以物理学科为例,共同体以实验创新为突破口开展小课题研究,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教材实验、习题实验、趣味实验得到了创新开发,并在导师的点拨和论证后,通过一定平台参加竞技和展示。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拓展性课程怎么开发,课程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选择的需求,这些问题成为每个成长共同体成员共同关注的热点,而充分利用导师的智力资源和学术平台合作开发校本特色课程,也成为成长共同体助力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全校270余门选修课程中,来自共同体成员参与开发建设的超过一半,其中,“不可思议的物理”“化学环境与检测”等省市级精品课程全部来源于成长共同体成员。

“成长共同体利用导师自身成长足迹中的经验及其学术洞察力,为共同体成员设定个性化的成长规划,实现了青年人才的托举。”校长王书力表示,基于现行教师共同体中存在教师信心不足、协作双方关系不对等、协作关系过松与过疏等问题,余中的学科成长共同体,以导师引领和规划、小团队协作等方式促进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这一模式值得学校进行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


上一篇
浙ICP备号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