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第一小学 陈用敏
女儿刚上一年级,前几天老师布置了一项看似简单的家庭作业:用直尺在纸上画出5条线段,拍照上传,为第二天课堂上的连线练习做准备。
那天我坐在女儿旁边看她操作,才真正体会到: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画出一条“看得过去”的线段,其实并不容易。
这不仅考验手眼协调,更需要双手的默契配合:一只手稳稳按住直尺,另一只手握着铅笔沿边滑动,稍有不慎线条就会歪斜、断开,甚至整张纸都变得皱巴巴。
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有两个。一是按压直尺的位置。如果手指没有落在直尺中段,而是在边缘或一端,画线时直尺就极易滑动,导致线条偏移。二是铅笔与直尺边缘的贴合度。若笔尖没有紧贴尺边,稍一用力不均,笔就滑出轨道,线条自然也就歪了。
在我的点拨下,女儿经过几次尝试后终于完成了任务。看着她认真抿嘴、眉头微蹙的样子,我不禁思考:这样的作业,真的只是“画几条线”吗?
显然不是。
用直尺画线,表面上是技能训练,实则蕴含着美育的种子——整齐、规范、清晰的线条本身就是一种视觉秩序之美。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对“认真”态度的一次微型演练。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并非仅仅为了技术达标,而是有意为“认真”提供一片生长的土壤。
那么,“认真”究竟是什么?
它并非一句口号,也不是临时起意的情绪状态,而是一种以严谨、专注、持续投入为特征的认知态度。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真”属于个体稳定的性格特质之一,与执行功能、注意力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它能显著提升学习效率与任务完成质量。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考试前,教师反复叮嘱“要认真审题”;作业前,强调“要认真书写”;听讲时,提醒“要认真听”。仿佛只要一声令下,“认真”就能如约而至。
但现实是,“认真”作为一种深层的态度习惯,绝非靠几句提醒就能在学生身上立竿见影。那种应景式的“认真”呼吁,很多时候不过是教师自我安慰的心理投射,对学生的真实影响微乎其微。
真正的“认真”,需要培养,更需要空间——不是空洞的说教空间,而是可操作、可体验、可反馈的实践场域。教师最该做的,正是像上述画线作业那样,巧妙地将对“认真”的训练嵌入日常教学的肌理之中。
其一,要给“认真”留出训练的空间。
“认真”是可以被有意识训练的。所谓“训练”,并非机械重复,而是有目标、有指导、有反馈的系统性练习。它讲究循序渐进,贵在持之以恒。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蕴藏着训练“认真”的丰富资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挖掘与转化。
以语文学科为例,低年级教材中大量安排了圈画、描红、写字等基础练习。比如描红,许多教师只关注“描得对不对”,却忽略了“描得好不好”。
其实,描红不仅是模仿字形,更是审美与态度的双重修炼。教师应在练习前明确指导:如何观察笔顺、结构、间距;如何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若描得不满意,应如何小心擦拭、重新修正。
这些细节,恰恰是“认真”的具体化。
在评价环节,也应双轨并行:既评准确性,也评美观度;既指出错误,也提出改进建议,并给予修正后再评价的机会。如此循环往复,学生便可逐渐内化“认真”的行为模式。
到了中高年级,课堂上常有划重点词句、做批注、整理思维导图等任务,这些同样是训练“认真”的绝佳契机。教师可遵循“教方法—给时间—做反馈—促完善”的教学逻辑,让“认真”在真实的学习任务中落地生根。
以上属于显性训练,而更高阶的“认真”——如深度专注、沉浸式思考——则需通过隐性训练来涵养。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真实、有挑战性且具梯度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进入“心流”状态。
省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执教古诗《示儿》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杭州陆游纪念馆即将升级改造。有人提议将《示儿》刻于正厅屏风之上。你认为这个建议是否合理?请结合诗歌内容,撰写几条推荐理由,让更多人理解这首诗的深沉情感与历史价值。”
这一任务,既紧扣文本,又连接现实;既有文化厚度,又有表达要求。整堂课,学生围绕一条推荐语,自主研读、合作探讨、反复打磨……在充足的时间保障与真实的意义驱动下,他们的专注力被悄然激活,思维被深度牵引。
这样的课堂,不仅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更在无形中锤炼了“认真”这一高阶认知品质。
其二,要给“认真”留出影响的空间。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在态度养成的过程中,教师的身教远胜千言万语。学生的“认真”,往往始于对教师“认真”的无声模仿。
我本人上课有个习惯:凡需板书,必亲手书写,且书写前总会提醒学生:“看老师怎么写。”
每一个字,我都一笔一画,力求工整;若写错或不满意,便轻轻用黑板擦抹去,重新书写;若是内容体系完整,我还会提前规划版面布局——哪里写标题,哪里列要点,哪里留白,皆有章法。
最终呈现在黑板上的,不仅是一张知识图谱,更是一幅秩序井然、赏心悦目的艺术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注意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处细节。因为我知道,学生的眼睛正默默记录着这一切。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多一分耐心,在书写时多一分斟酌。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正是“认真”种子悄然萌发的温床。
反观当下,不少课堂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整节课无一字板书已成常态。诚然,技术能提升效率、丰富形式,但若因此放弃手写板书这一传统而珍贵的教育媒介,实为可惜。
更有甚者,即便有板书,也随意潦草、布局混乱;写错了,便用手掌“唰唰”一抹,留下斑驳污迹。这样的行为,看似小事,实则在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马虎可接受”“错误无须修正”的消极信号,与“认真”的培育目标背道而驰。
其实,教师的“认真”远不止于板书。从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到细致批改的作业评语;从整洁有序的讲台布置,到分类归档的试卷资料;从下水作文的示范,到班级文化的营造……处处皆是身教的契机。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构成了教育最真实的底色。
教育从来不是速成的工程,人格的塑造更无捷径可走。像“认真”这样关乎一生的认知态度,注定是一场慢工细活。它不会因一次训话而突变,却可能因一次耐心的指导、一幅工整的板书、一个修正错误的举动而悄然扎根。
作为教师,我们当怀敬畏之心,树立长期培养的意识,坚定渐进成长的信念,认真做事,认真育人,认真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