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食堂完全可以在“多品类、鲜口感、优品质、平价位”上下功夫,实现真正的物美价廉。
□李 强
近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食堂推出999元一只的帝王蟹,引发舆论热议。反对者质疑:高校食堂提供高端海鲜,是否与勤俭节约的传统相悖,是否可能助长学生间的消费攀比?
平心而论,高校食堂探索“普惠+多元”的服务路径,其初衷值得肯定。校方表示,此举意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餐饮需求,这与学生“好吃一点”的愿望、家长“吃好一点”的期盼并不相悖。
然而,高价帝王蟹之所以引发争议,在于它触及了高校食堂改革中的几条敏感神经。从家庭层面看,即便采取拼餐方式,这类消费仍会增加学生生活开支。《中国高校餐饮研究报告2025》显示,在校大学生月均餐饮支出为1075元。叠加住宿费、学习开支等费用,普通家庭供养大学生的压力已然不小。
从政策层面看,高校食堂运营既要尊重市场规律,更须坚守服务师生的本位;既要顾及经营者的利益,也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绝不能简单依靠涨价推动改革,这一基调为高校食堂改革划定了明确边界。
在物质丰裕、生活水平提升的今天,学生对多元饮食的需求理应得到满足。但“多样化”不等于要另辟“高端路线”。高校食堂完全可以在“多品类、鲜口感、优品质、平价位”上下功夫,实现真正的物美价廉。
高校食堂的核心功能是服务师生,其公益属性不容动摇。改革中必须坚守三原则:一是办好基本伙食,保障经济困难学生的就餐需求;二是避免“以包代管”,不能让社会企业一包了之;三是纠正“改革即涨价”的误区。这些应贯穿改革全过程。
希望学生“吃好一点”,是各方的共同愿望。在这一目标下,食堂偶尔出现的高端菜品也属合理之举。公众真正担忧的,不是一只帝王蟹,而是持续“高端化”之后,“低价位”选项消失,“普惠”落空,“有得选”变成“没得选”。读懂这份担忧,远比争论“该不该卖帝王蟹”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玉泉校区食堂以8.8元一只的亲民蟹价赢得赞誉,并随季节推出时令菜品,做到应季、新鲜、物美价廉。这样的多元探索,恰为高校食堂改革提供了有益参照。
高校食堂改革,并非要拒绝一切高端菜品。帝王蟹可以有,更贵的菜品亦可存在。关键在于,改革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在多元需求与公益属性之间找到平衡。该守住的底线必须坚守,该坚持的原则不容退让。唯此,高校食堂改革才能真正服务全体师生,让每个人在校园中吃得满意、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