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1月11日 星期

如何看待“体育外卖”热潮


新闻回顾 一段时间以来,名为“体育外卖”的上门服务悄然兴起。体育教练带器材走进家庭或指定场所,为青少年等群体提供个性化体育训练。一家专做“体育外卖”的平台上线10个月,用户已突破30万,覆盖全国超百个城市,复购率约45%,市场热度可见一斑。这种“上门体育服务”的热潮引发持续关注。

市场需求与技术赋能共同催生新业态

□关育兵

眼下,“体育外卖”这一新兴业态正迅猛发展,体育教练携器材走进家庭,个性化训练课程通过指尖预约直达生活场景。人们见证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体育消费场景的深刻变革。

首先,‌社会需求驱动业态生长‌。在都市快节奏的背景下,“双职工带娃”成为常态,家长难有精力护送子女往返体育场馆;同时,随着教育理念的升级,体育从“应试配角”转变为“成长必修课”;“双减”政策落地后,课余时间急需高质量活动来填充;加之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训练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传统体育培训机构受限于固定场地和僵化课程,难以满足离散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体育外卖”凭借其便利性与定制化服务,精准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

其次,‌技术赋能加速业态落地‌。移动互联网构建了即时连接的数字桥梁,LBS(基于位置服务)定位技术实现了教练与学员的高效匹配;大数据分析能够洞察区域运动偏好,并识别运动能力短板,为课程设计提供科学指引;智能硬件与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步解锁沉浸式家庭训练场景,丰富服务维度。这些技术要素的聚合,既降低了体育服务的交易成本,又打破了地理约束,使其以“外卖”这种便捷的模式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新兴业态打破了传统体育培训的时空壁垒,催生了“上门体育教练”这一新兴群体,为体育人才拓宽多元价值实现路径。

从更深层次来看,“体育外卖”的兴起,凸显了现代家庭健康观念与教育投入的重心转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家长不再仅仅满足于孩子的文化课成绩,而是越来越重视其身体素养、意志品质和综合能力。家长愿意为专业的体育指导付费,意味着体育在家庭教育价值排序中的地位正在显著提升,它不再是被语数外挤占的科目,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必修课,是投资孩子未来健康与幸福的重要方式。

补充而非替代学校体育教育

□冯海燕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体育教育多元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必须厘清“体育外卖”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有益补充,而非替代品。唯有二者协同发力,才能构建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完整格局。

学校体育的核心功能在于“保基本”和“广覆盖”,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基础的体育教育,培养集体意识和运动兴趣。它不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平台,更是培育学生团队精神、规则意识、运动兴趣与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学校体育所具备的社会化场景、集体活动的群体互动环境,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都体现了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学校开设了丰富的体育课程,但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能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受课时安排、师生配比、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限制,体育教师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对体能较弱或动作不标准的学生,很难提供精准指导。这恰恰为“体育外卖”提供了存在空间,其凭借便捷的下单方式、灵活的时间安排,以及“缺什么补什么”的针对性训练,能有效弥补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足,帮助青少年提升运动技能、增强体质。

在“体育外卖”等市场化服务日益兴起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亟需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时,应主动回应家长关切,持续优化教育质量。例如: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体育课时间虽有限,但可通过合理利用晨间、大课间和课后托管等时段,增加体育活动机会。若学校构建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体系,并实施分层分类的指导,学校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关键环节的地位将得到显著提升。

“体育外卖”现象折射出学校体育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既反映出个性化课程供给的不足,也凸显了专业化师资培养的迫切性。我们需以学校体育为育人主阵地,将“体育外卖”定位为个性化补充,构建政府主导、家校协同的青少年体育促进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行稳致远。

加强规范管理 促进健康发展

□李 平

“体育外卖”平台借助互联网模式,高效地实现了供需匹配:一方面盘活了社会上的优质教练资源,另一方面以“点单”的便捷方式,为家庭提供了精准、灵活的解决方案。

“体育外卖”的兴起,既反映了社会对高品质、个性化体育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也照见了传统教育模式与新时代需求之间的缝隙。然而,新兴业态的成长不会一蹴而就,唯有通过规范引导与制度创新,方能将短期市场热度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能。

当前,“体育外卖”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教练资质与教学标准亟待规范。用户难以精准甄别“健身爱好者”与“专业持证教练”,教学质量参差可能损害用户体验甚至带来运动伤害风险。其二,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运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意外风险,上门服务中的安全责任界定、保险保障缺失等问题,如同悬在消费者和教练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其三,行业服务与评价标准缺乏统一尺度。这容易引发消费纠纷,最终侵蚀整个行业的信誉。

要实现“体育外卖”健康发展,必须构建多方协同的规范管理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体育外卖”的监管框架正在逐步完善,其核心在于‌严格把关教练资质‌和‌规范经营活动管理‌。相关部门已发布提醒,强调资质核验、合同签订和过程记录的重要性。

具体而言,平台方应承担首要责任,建立严格的教练资质审核与评级体系,推行标准化服务流程,并为双方购买足额意外保险,筑牢安全防线。同时,相关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需出台规范,明确准入门槛和服务底线,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规范非桎梏,而是破局之钥。通过筑牢“防火墙”,可以让家长消费得更放心,让优质教练服务得更安心,从而推动“体育外卖”从一时的市场热点,发展为支撑全民健身、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坚实力量。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