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学生提透明书袋上学,虽能快速营造规整的校园秩序,却可能以侵蚀学生信任为代价。理想的校园管理,应以理解与尊重为基础。
□夏熊飞
近日,湖南省吉首市某中学推行新规,要求学生使用透明书袋,并禁止背书包上学。校方解释,此举是为防止学生携带油腻食品和电子产品进入教室,以维护课堂秩序与环境卫生。该规定随即引发社会广泛热议,部分家长与学生质疑其合理性。
在“违规物品”进校的长期博弈中,学生与学校之间始终存在着视角差异。回想高中时代,不少人都有过藏早餐进校的经历。这类“攻防战”之所以难以根除,正是因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视角不同。平心而论,学校禁止油腻食品和电子产品进入教室,确有其合理考量:冬季密闭教室中,油腻食品的气味会影响学习环境与空气质量,而电子产品进入教室,既违反教育部门的规定,又会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学校提出透明书袋方案,便于检查,似乎兼顾了管理效率与学生便利。
然而,强制使用透明书袋,虽以方便管理为目的,却将学生置于被防范的对立面,甚至营造出“防贼”般的氛围。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学生的隐私权与人格尊严,更因效率优先原则与隐私需求保障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引发部分学生公开抗议。
这种矛盾在校园管理中尤为突出:学校管理往往追求效率至上,而学生则日益重视个人隐私。当代学生的价值观多元且多变,若管理者不能顺应这些变化,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其实,防止学生携带油腻食品和电子产品入教室,并非只有使用透明书袋这一种方法。若学校设有食堂,可推出更多符合学生口味的早餐,将校外带餐需求转化为校内就餐;若无食堂,也可开辟专门区域供学生从容用餐。如此,既能照顾学生需求,又可避免教室气味困扰。
同样,在电子产品管理上,应强化教育引导与适度监管。通过主题班会、案例分享等形式,阐明电子产品对课堂专注力与校园秩序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规定;同时,加强家校联动,明确家长责任,从而形成协同共管机制。
强制学生提透明书袋上学,虽能快速营造规整秩序,却可能侵蚀学生信任。校园管理应扎根于尊重与信任——尊重学生隐私、包容个体差异、接纳自主选择,这些本就是教育应当传递的核心价值,也日益成为当代学生珍视的精神内核。
教育的使命,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育人格健全的个体。若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中忽略尊重与包容,又怎能期待学生成长为既尊重他人又珍视自我的公民?
校园管理是手段而非目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应是学生。管理过程中若以“为你好”为由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必将事与愿违。教育是育人艺术,而非管控技术。理想的校园管理,应以理解与尊重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