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千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了一项关乎下一代健康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2025)。该标准将于202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旨在通过更科学、更全面的标准来改善教室的采光照明环境,从而更好地守护儿童青少年的视力健康。
新标准以其科学、精细的参数设置,直击当前教室光环境的诸多痛点。在自然采光方面,它首次强制要求“冬至日满窗日照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意味着未来的校舍设计必须将采光作为优先考量条件,确保即便在光照最弱的冬至,阳光也能洒满教室。同时,新增的“采光均匀度”指标,致力于让教室的每个角落光线均衡,有效保护后排与边角学生的视力。
在人工照明方面,新标准更专注于光的“品质”,通过优化色温与显色指数,使灯光无限接近自然光;通过强化眩光控制和严格限制频闪,清除长期损害视力的“隐形杀手”。尤为关键的是,它为日益受到关注的蓝光危害设置了双重防线:一方面要求所有灯具必须达到国际最高安全等级(RG0豁免级),从源头杜绝风险;另一方面严格限定学生坐姿视线高度的蓝光辐射强度,确保安全万无一失。
过去,不少教室存在“重眩光值轻光谱质量”误区,采购时缺乏统一标准指导;而家庭在选购护眼灯时,常被“无频闪”“全光谱”等营销概念误导,忽视色温、照度均匀度等核心参数。新标准正是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一步。医学研究表明,稳定、均匀且接近日光的照明环境,有助于缓解视疲劳,抑制眼轴异常增长,从而降低近视风险。
然而,此项标准的深意,远不止于硬件改善。它将自然光纳入强制条款,更像是一种育人理念的温柔提醒与回归:阳光,才是无可替代的最佳光源。比打造完美的“光明教室”更重要的是,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地“走出去”,沐浴在自然的阳光下。研究表明,每日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能有效促进眼部多巴胺分泌,是当前被科学验证的最有效的近视预防手段。
因此,从“光明教室”走向“明亮未来”,不能只靠一盏盏灯。教育部门需用好考核指挥棒,将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纳入学校评价;学校应保障课间10分钟与体育课时不被挤占,杜绝“加班加点”抢时间;家长也要勇于为孩子做减法,让他们少困于书山题海与电子屏幕,多走进阳光与自然。
唯有当我们真正将学生的身心健康置于一切教育目标的中心,这项充满善意的政策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共同为学生点亮明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