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破解“带娃难”的社会困局,不仅势在必行,更将释放巨大的社会价值。
□王 彬
新华网报道,近年来,多所高校开设托育人才培养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许多人好奇: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山东某高校为例,其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照料技能外,还需系统学习婴幼儿生理学、发展心理学、卫生保健、膳食营养及急救护理等专业知识。
长久以来,“双职工带娃”是无数家庭面临的现实难题。一方面家中老人无力相助,另一方面市场托育服务存在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小月龄托育资源稀缺、费用高昂、专业人才不足等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超过30%的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涉及近千万名婴幼儿的照护服务供给问题。将“带娃”纳入大学课程体系,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民生痛点的深刻洞察,是教育主动回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生动实践。
在许多人看来,照料婴幼儿无非是“管吃管喝、换洗哄睡”的体力活,其背后所需的科学知识、情感投入与专业技能常被严重低估。事实上,0~3岁是婴幼儿大脑发育、认知与情感发展的黄金窗口期,科学的照护不仅能极大激发潜能,还能对孤独症、发育迟缓等发育障碍实现早识别、早干预。高校设立相关专业,正是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医学等交叉学科的系统培养,向全社会传递一个基本共识:婴幼儿照护是一门关乎个体终生发展与民族未来人口素质的严肃科学,更是一项需要严谨对待的专业事业。
从更深层看,大学培养托育专业人才,是推动托育行业从“有”到“优”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以往,从业人员多依赖短期培训或经验传承,存在学历结构失衡、专业能力碎片化、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问题。本科教育通过4年的长周期、系统化培养,旨在塑造“会照护、精评估、能指导、懂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些未来的行业骨干,不仅能提供高质量的日常照护,还能通过科学评估、活动设计、机构运营和家庭指导,全方位提升服务品质,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有效缓解家庭托育需求与优质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
这一新专业的设立,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前景广阔的职业新选择。随着国家将托育服务纳入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从社区托育中心到早教机构,从家庭养育指导到行业标准制定,产业链各环节都对高层次人才需求迫切。更多专业人才的涌现,不仅能有效缓解家庭的生育焦虑,也为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重要平台。
当然,从校园学子成长为市场认可的托育专业人才,绝非一日之功。高校需在培养过程中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密切跟踪行业动态,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社会各界也应摒弃旧有观念,给予托育人才应有的尊重与待遇,共同营造尊崇专业、支持托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