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1月4日 星期

对课堂“弹幕”的冷思考


●在肯定弹幕式课堂互动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谌 涛

近日,沈阳某中学推出弹幕式课堂互动。这一凭借学生举牌发送“弹幕”实现实时交流的新颖形式,迅速成为社会热议焦点,被不少人称赞为“社恐福音”“对i人极度友好”。

课堂“弹幕”最值得肯定的,在于其背后体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传统课堂中,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常常处于“失语”状态,即便有疑问或想法,也因畏惧当众发言而选择沉默。而弹幕式互动通过降低表达门槛,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条便捷的发声渠道。

然而,作为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弹幕式互动的教育效益与适用边界需理性审视。在肯定这种互动模式的同时,也需警惕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首先,频繁的课堂“弹幕”可能会影响教学节奏,破坏思维连贯性。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和情境依赖性,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时,需要一个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当课堂上“弹幕”源源不断地出现,无论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讲解思路,还是学生逐步深入的思考进程,都可能被频繁的“弹幕”干扰,导致教学难以向深度推进。

其次,弹幕式互动容易‌加剧‌浅表化学习倾向。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对学生思维深度与严谨性的培养。而“弹幕”表达的多是碎片化、情绪化的内容,‌缺乏系统性思考与严谨论证‌。长期依赖这种互动方式,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会逐渐弱化,‌系统、清晰地表达观点的能力也难以提升‌,‌这不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学科素养,也难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再次,写“弹幕”本身存在不容忽视的时间成本问题。相较于直接的口头表达,学生书写并举起“弹幕”的过程,无疑会占用更多课堂时间。在一节时长有限的课堂上,若多名学生同时发送“弹幕”,教师需花费时间关注和回应,这可能会挤压知识讲解与深度探究的时间,从而影响教学效率。

反观传统课堂互动方式,如课堂讨论、举手发言、教师提问等,其价值并未褪色。举手发言不仅能维持课堂秩序,还能锻炼学生的即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站起来发言时,需要快速组织语言、梳理思路。这一过程对提升其思维的敏捷性和表达的条理性至关重要。课堂讨论则为学生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平台,在交流中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反思自身认知、形成自己的论证逻辑、回应不同意见。此外,教师通过设置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知识本质。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深度思考的习惯。

传统互动方式同样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被看见”的问题,且更加直接高效。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一次肯定点头、一句温暖鼓励,都能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被关注与被理解。这些情感交流中流淌的教育温度,远非碎片化的“弹幕”互动所能承载。

教育的真谛,在于以思维的深度启迪智慧,以交流的温度传递关怀,以成长的广度拓展未来。无论课堂互动以何种形式呈现,其始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既要勇立潮头拥抱创新,也要扎根传统守护精华,让教育在传承与变革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