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包的”“那咋了”“因为我善”……如今,这些网络热梗已成为许多中小学生日常交流的高频词汇。近日,面对学生满嘴跑“梗”的现象,一位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引导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而杭州一名家长“我们的孩子不会好好说话了吗?”的疑问,更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共同担忧。
引导学生学会驾驭语言
□陆玄同
在信息洪流的裹挟下,网络热梗俨然成了中小学生日常的“社交密码”。从谐音梗“包的”到夸张表达“绝绝子”,这些词汇正快速渗透进中小学生的日常对话,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
2025年教育部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高频使用的口头禅中,网络热词占比达78%。中小学生在日常交流中频繁使用网络热梗,导致语言表达趋于单一和浅表,部分学生甚至难以用完整句子进行表达。
网络热梗的流行,本质上是数字时代的文化折射。它虽然缩短了交流距离,但也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若以网络热梗取代正常叙述,语言表达将失去丰富性。网络热梗看似欢乐,实则可能破坏思维逻辑的连贯性。
更有甚者,许多学生沉迷于跟风造梗,课堂注意力被“梗”和“段子”分散,学业效率显著降低。媒体曾报道,一名初中生因模仿“摆烂”梗,将作业拖延当作一种潮流,最终成绩一落千丈。有心理学家分析指出,热梗的快速更替,会让学生陷入即时满足的怪圈,可能影响深层思考能力。部分热梗传递着消极价值观,可能导致学生责任感缺失,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
然而,网络热梗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性参与。我们的目标不是消除“梗”,而是扭转“无梗不欢”的倾向,维护语言与思想的多样性。这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更是整个时代需要共同应对的挑战。
古语有云,“言为心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的载体。让每个学生学会得体表达,这无异于为他们打开独立思考的大门。每一代青少年都将在流行文化中成长,我们或许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但能教会他们如何驾驭语言。当然,这场守护语言纯净的战役,绝非朝夕之功。越是身处网络语言盛行的时代,越要用教育的智慧守护语言表达的规范与美感。
校园应发挥语言引导的主阵地作用
□李 平
一些看似无厘头的网络热梗,正以惊人速度从成人世界蔓延至校园。同样的语言,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对成年人而言,玩梗是社交中的情绪减压与共鸣;但对三观尚未定型的学生,频繁使用“烂梗”可能造成认知偏差。
成年人使用网络热梗,是建立在完整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选择。他们能理解“内卷”背后的社会竞争压力、“躺平”所传递的无助与自嘲,这种使用是有意识的修辞行为,背后有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作为支撑。而学生对网络梗的认知完全不同,他们更多是出于从众心理,无意识地模仿,将热梗作为融入同龄群体的“社交工具”。长期依赖简单化、标签化的网络梗表达,可能导致其思维变得简单化、缺乏深度。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包含偏见、歧视内容的网络梗,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
面对网络热梗的冲击,单纯禁止或放任都不可取。学校需要采取更积极的引导策略,创造更丰富的表达场景。教师可以主动搭建多样化的语言实践平台,例如共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体会细腻情感的描述方式;开展全员参与的辩论赛,围绕“网络热梗是否影响表达深度”等话题展开辩论;组织创意写作比赛,鼓励他们用原创故事、诗歌替代“yyds”“绝绝子”等模糊表达,体验精准语言的魅力。当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到传统表达的深度与美感,自然能更理性地看待网络热梗。
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应对网络热梗的根本之策。与其一味禁止学生使用网络热梗,不如引导他们进行深度思考:这个“梗”背后传递了怎样的价值观?它是否可能对某些群体造成不尊重或伤害?我们为何需要更丰富的表达方式?单一化的语言又会如何限制我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这样的层层追问与引导,学生不仅能学会辨别网络梗的利弊,更能在此过程中锤炼出独立的判断能力。这才是教育所能赋予学生的核心素养。
别让多元表达 被网络“梗”化
□郑建钢
作为数字原住民,未成年人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力——他们敏锐地捕捉网络热梗,通过模仿完成对新兴文化的本能学习,这种认知活力本身值得肯定。然而,在信息爆炸的虚拟环境中,他们特有的认知局限也逐渐显现:缺乏价值判断力,导致模仿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盲目性,往往不加甄别地全盘接受各类网络表达,甚至将跟风行为视为个性化社交的象征,从而陷入“无梗不会说话”的表达困境。
破解此困局,需构建多元共治的生态体系。2024年10月,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联合启动“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针对网络空间语言生态问题开展集中整治;2025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首次将网络空间语言生态治理纳入国家语言文字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建立网络语言监测预警机制。这种“硬约束”与“软引导”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为破解网络语言困局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网络平台要强化社会责任,健全内容审核机制,严格过滤不良信息,同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限制低俗梗向青少年传播,增加积极健康的优质内容推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各类平台,尤其是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不能唯流量论,也不应让“玩梗”成为内容创作的唯一方向。算法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优质、原创、深度的内容提供更多推荐,从技术层面构建鼓励深度思考与多元表达的环境。
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与其一味斥责网络梗“粗鄙”“污染语言”,加深代际隔阂,不如先“破译”并理解其背后的青少年亚文化特征与社交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平等沟通和巧妙引导,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当丰富多彩的个人表达被千篇一律的网络热梗所垄断时,思想的深度与个性的光芒也将在不知不觉中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