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澜
在宁波市镇安小学红色记忆体验馆内,学生的指尖抚过复刻的《新浙东报》铅字印刷版等20余件教具;在宁波市第七中学的思政课上,学生围绕1942年盟军飞行员迫降事件展开激烈辩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采用课题研究、志愿服务等方式,传播浙东红色文化……围绕“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等11个教学主题,宁波市大中小学齐上阵,推出40多节直播课、展示课——这是挂牌于宁波卫生职院的宁波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同题异构”教学研究中心交出的一份答卷。
然而,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宁波卫生职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陆晓莉坦言,她曾联合浙江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成员调研,结果发现存在各学段思政课师资协同不足、课程内容衔接不畅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宁波卫生职院思政教育团队牵头,着力打造“真理的味道·力量密码”思政教育一体化品牌。该品牌旨在通过挖掘宁波中共早期党员张人亚守护党章等本土红色故事所蕴含的信仰力量,凝聚起推动思政一体化育人的“真理力量、宣讲力量、行走力量、润心力量、协同力量”。
学校集结校内外力量,组建覆盖全学段的攻坚小队。团队梳理了11个“同题异构”示范课教学主题,创建了“三阶四课堂”教学模式:三阶即学习、研习、传习,各学段共用“学—研—传”教学逻辑链,层层递进,形成教学闭环;四课堂则是小学打造“五感体验课堂”、初中打造“情理共生课堂”、高中打造“政治认同课堂”、大学打造“使命笃行课堂”。
陆晓莉以“共同富裕”主题为例,具体解释模式应用:小学通过图文视频感受共富给人民带来的获得感,感知共富之景;初中要深入剖析共富内涵,探寻共富之义;高中着力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共富优势,明晰共富之路;大学则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升华共富认识,勇担共富之责。
高频率、大规模的跨学段备课研讨,堪称教学洗礼。宁波卫生职院教师刘静静买齐了小学到大学的所有思政教材,逐章逐页研读。她的刻苦钻研赢得了“科学家精神”和“信仰照亮未来”两个主题示范课的出场机会。刘静静的成长历程不是个例,学校以师资共育为抓手,依托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等平台,组建了“手拉手”教师职业发展共同体。截至目前,学校已开展东西部职业院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专题培训等培训10多场,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
思政课不仅是理论传授,更是实践探索。学校建立了集“革命文化(红)、生态文明(绿)、科技创新(金)、民生法治(橙)、卫生健康(蓝)”于一体的大中小学“五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协同政、校、地、馆、媒多元主体,构建课程共融、师资共育、资源共享、校地共建的“四共”实践路径。目前,已与百余家单位及基地建立合作关系,深度合作单位超过60家。
如今,“真理的味道·力量密码”品牌已成为宁波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标识性符号,“同题异构”教学展示观看量超500万。学校收获了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金课”特等奖、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团队、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品牌建设优秀案例等荣誉。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我们想通过传递‘力量密码’,让信仰之火在不同学段接续传递。”陆晓莉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特别是探索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及时分享成果,吸引更多同行加入这场育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