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新闻聚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1月4日 星期

AI时代,教育向“人”而归
——第十九届长三角校长论坛观察

□本报记者 刘桐青

AI(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至,如何让其真正为教与学赋能,而非流于炫技?当智能技术渗透校园角落,如何系统性重构校园生态,而不仅是局部的修修补补?归根结底,面对一个与AI共舞的未来,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能让他们不仅适应更引领时代?

这三大叩问,已成为当前教育变革的核心议题。第十九届长三角校长论坛日前在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和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联合主办。围绕AI给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百余位校长和专家带着各自的实践与思考齐聚一堂,试图在思想的碰撞中,探寻具有长三角特色的“AI+教育”发展新路径。论坛上,8位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的分享,为解答这三大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注脚与前瞻视野。

技术奔腾,如何坚守育人内核?

当AI的浪潮席卷而来,教育的根基何在?学校又该如何坚守育人内核?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士强认为,教育的本真在于“人”。AI时代更应坚守育人本质,关注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生命意义。

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分享的一个故事,生动诠释了这一点。学校曾用AI快速生成电子奖状,却有家长请求恢复纸质版。“家长说,孩子手捧奖状、神气炫耀的那一刻,那种被认可的情感体验是AI无法替代的。”张军林说,这提醒我们,教育的温度至关重要。

为此,学军小学始终坚持“教育+AI”理念,视技术为辅助而非主宰,推动教学从“看见数据”转向“看见数据背后的人”。该校通过构建AI科学实验、AI美术创作和AI英语对话等场景,激发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对美好的向往;打造“学军大脑”,以AI赋能管理,让教师能更专注于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个性化关怀。“希望在如今这样一个新技术不断取代传统教育手段的时期,我们始终坚守教育情感、教育温度,共同迎接一个人机协同、充满爱与智慧的教育未来。”张军林说。

芜湖市中江小学校长林蓉对此深有同感。她认为,AI可以是点亮童年的熠熠星光,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教育永恒的灯塔。该校让AI成为师生的“智慧搭档”,通过打造智能助教、个性学伴等四大场景,为教师成长提供支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并筑起守护身心健康的数字防线。

人机共生,何以从理念走向协同?

理念共识之下,AI如何真正融入校园,从工具应用走向深度协同?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落地了“中科智核”数智协同平台,实现了从资源建设到学业辅导的全流程覆盖,以数据驱动推动因材施教走向精准化、个性化。校长夏红梅强调,AI不应是替代教师的讲师,而是支撑思维素养发展的认知伙伴与赋能引擎,其价值在于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打破学科壁垒,支撑跨学科思维整合。“要让技术与教育在目标、内容、流程各层次深度协同,努力实现人机共生的育人新境界。”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构建了“1+4+N”智能体应用体系:1个校级AI中台作为“教育大脑”,整合各类数据;4类核心智能体支持备课、互动等教学活动;N个学科微智能体满足多样场景需求。校长何义田提出了以“用”促融的实践路径:校长带头用,让大家共用,到课堂上用,并依靠科研引领探索正确地用。

合肥市第四中学则从“教、学、评、研、管、服”六个维度系统推进,在多个层面实现了AI与教育的双向赋能与流程重塑。例如通过“以智助教”实现精准化教学,打造“以智助学”体系构建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引入智能批阅系统“以智助评”完成高效诊断与反馈等。校长毛晓斌表示,要推动AI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全域智能伙伴,构建数据联动、人机共生的教育生态。他认为,AI时代呼唤教师角色和教学思维的全面转变,唯有实现人与技术的双向赋能,才能开辟面向未来的新赛道。

尽管各校路径各异,但分享均指向同一核心:AI技术应用的关键在于超越工具层面,迈向深度的人机协同。

未来已来,何以培育创新人才?

面对已然到来的未来,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与会校长和专家的共识清晰而坚定:必须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建构,培养能适应并引领AI时代的创新人才。

卢湾高级中学校长何莉说:“面对AI时代的挑战,科学教育需要我们培养能与AI协同共进的未来人才。”学校据此提出“3A”科学教育愿景:ALL,即面向全体学生培育科学思想;ACTION,即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勇于质疑、主动探究;AI,即将AI全方位融入科学教育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了以“H·AI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H代表全人发展),打造六大领域、三阶递进的跨学科课程群,涵盖从普及体验到专修实践,再到高阶研究的完整学习路径,重点培养学生同理心、共情力、审美意识与创新思维等AI难以替代的关键素养。

江苏省昆山中学前瞻性地布局AI教育,自2018年起,学校便系统建设AI教学空间,为AI教育营造物态阵地,并构建优质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学习、以赛促学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同时,善用区位优势,与众多顶尖高校及本地高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开设“传是讲堂”,常态化引入前沿产业资源,实现学习场域与真实世界的深度对接。“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接触AI、理解AI,甚至在未来创造AI,从而为国家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夯实基础。”校长陈纪华说。

在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戴上VR设备探月、在太空农场用AI监测植物生长等丰富的体验构成了“学有所思、思有所用、用促再学”的良性循环。作为浙江省“AI+教育”试点校,学校系统构建了“五个行动、四个机制、两个目标、一个品牌”实施框架,通过智能工具、虚拟场景与数据支撑,打造了“学思用合一”的数智教育新生态。校长彭来桂阐释,学生在“学”中奠基,在“思”中借助AI建模发散,在“用”中通过项目实践实现创意落地。“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迁移,更是批判性思维、坚韧品格与创新意识的系统锤炼。”

论坛虽已落幕,但思考与实践仍在延续。在技术奔腾的浪潮中,长三角教育人正以共同的信念与多元的探索,坚定地回答着时代的叩问: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教育的核心永远是人,是那份关乎成长、情感与创造的光芒。AI时代的终极归宿,是让教育更加温暖而智慧地回归到“人”本身。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