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剑飞
近日,广西财经学院、江西农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多所高校相继发布校内机动车限速管理通告。其中,广西财经学院规定相思湖校区校园内所有道路机动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5公里每小时,另两个校区校园内所有道路机动车行驶速度不得超过20公里每小时,并明确一个自然月内累计超速达2次的机动车即列入“黑名单”。
校园道路具有特殊属性,既是交通要道,更是师生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机动车以过快的速度在校园行驶,不仅严重威胁师生安全,更破坏了大学校园应有的宁静与从容。为此,多所高校出台校园限速令,既是对师生安全的切实保障,也是对校园秩序的维护。
校园交通安全令人忧心,近年来校园交通事故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一些悲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驾驶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无视校园道路的特殊性质,盲目追求通行效率。在这部分人的认知里,校园属于封闭区域,监控设施不健全,安全监管存在盲区,于是在驾车行驶中超速行驶、随意穿行便成了常态。此类行为给校园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在此背景下,限速令的出台以刚性制度补上安全短板,用明确罚则倒逼行为规范,为高校学子筑牢安全屏障。
然而,规则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校园限速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避免成为“纸面禁令”,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与执行机制。一方面,学校需要做好测速设备的科学布设和精准抓拍,确保对校园内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实时监控,使违规行为能够被及时发现和记录,避免因误判引发争议;另一方面,要保证规则执行的公平性,对教职工、学生及外来人员车辆的管理,均需一视同仁。此外,学校应设立专门的交通管理队伍,负责日常的巡查和执法工作,对超速等违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违规处理流程和申诉机制,确保处罚有据、申诉有门,提升管理公信力。
当然,在车位紧张且道路狭窄的老校区,单纯限速可能不足以解决根本问题。这要求高校必须多措并举,兼顾效率与安全,平衡便利与秩序。具体而言,可科学规划校园交通流线;完善人行道、减速带等硬件设施;探索错峰出行方案;考虑在核心教学区设立步行街;等等。这些举措都是值得探索的解决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化治理实现校园交通的良性循环。
校园作为特殊性质的公共空间,其管理需在人性化与规范化之间寻求平衡。限速令不仅是对速度的约束,更是对生命权的尊重和对育人环境的维护。唯有将完善的制度设计、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相融合,才能让规则真正深入人心。
校园不应是速度的竞技场,而应是思想的栖息地。各高校不约而同地强化机动车管理,也传递出一个明确导向:在追求办学效率的同时,必须将师生的生命安全与校园的育人环境置于优先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