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期,本科生“回炉”职校现象再次引发热议。媒体报道显示,9月开学季,山东、河南、江苏等多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本科生身影。与此同时,多地密集出台政策,鼓励技工院校开设大学生技师班。这一“逆向升学”趋势正逐渐增多,持续引发社会关注。
“回炉”深耕拓展多元化成才路径
□关育兵
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赴职校“回炉”,有助于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社会观念,让更多人看到技能成才的道路同样宽广,技能成才的价值同样值得尊重。
我们正处在一个技术迭代加速、产业格局重塑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新兴产业勃兴,传统产业升级。在技术范式变革的驱动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的知识储备转向兼具复合型能力与快速适应性的综合素养。市场需要的,是既能理解底层逻辑又精通实践方法的融合型人才。本科生“回炉”学技能,既是个体知识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推动人力资源高效配置、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路径。
“回炉”现象的合理性,根植于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互补关系。本科教育通过构建系统理论框架、培养思维范式,为创新提供理论源泉。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恰恰体现在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和强化实操训练。本科生“回炉”,并非否定理论价值,而是依托理论优势,拓展技能维度。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正是个体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坚实底气。
大批本科生教育路径的“逆向”选择,反映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与主动求变。它标志着年轻一代从被动接受社会规划转向主动设计成长路径,实现从“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到“我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跃迁。这种选择的勇气与远见,本身就值得赞赏。它表明,当代青年正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个人发展与时代要求的内在联系,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成功模板,而是在多元的成长路径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本科生“回炉”学技能,既是个人发展的理性选择,更能把握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机遇。当然,为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舆论应摒弃“重学历、轻技能”的陈旧偏见,为多元化成才路径创造条件。教育体系亟须打破制度壁垒,探索构建更灵活的学分互认、课程互通机制,为学习者的跨界发展助力。
需警惕“本科生职校化”标签加剧社会焦虑
□李 平
本科生“回炉”职校,打破了传统“本科—升学—就业”的线性发展模式,体现了人才发展路径的多元化趋势。
肯定这一现象的同时,需避免以偏概全的标签化。舆论所渲染的“本科生职校化”这个说法本身带有强烈的焦虑倾向和误导性。需要明确的是,目前这仍属增量现象,而非普遍趋势,毕竟绝大多数本科生依然通过传统路径就业或深造。过度强调这一标签,不仅会制造不必要的“学历贬值”恐慌,还可能加剧社会内卷和教育焦虑。
要警惕对这一标签的过度追捧,否则可能引发对本科教育价值的系统性质疑,进而滑向“本科无用论”的极端。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人文素养,这些构成个人发展的“底层操作系统”,技能培训则是重要的“应用软件”。本质上,二者应是互补关系而非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不能因为部分学生需要“回炉”技能,就否定本科教育作为终身学习基石的战略价值。
对本科教育而言,这正如棱镜的多面折射,若简单归因于“学生需要回炉”,反而会掩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深层命题。高校应借此深刻反思如何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更需关注的是高校专业设置滞后问题——对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部分高校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仍存在响应迟滞现象。这一现象也将倒逼本科教育重构核心命题:课程体系是否应提升实践模块占比?是否应建立弹性化的辅修和微专业体系?
要理性看待本科生“回炉”学技能,这不是让职业教育“吸纳”本科生,也不是让本科教育“双向融合”职教特色,而是构建一个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互通互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构建职普融通、多通道成长的体系,让大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人人尽展其才”。这场变革若能为教育转型指明方向,其意义将远超短期效果本身。
职业院校需为 “回炉”学生精准赋能
□陆玄同
近期,多所技工院校迎来本科新生,部分院校大学生技师班报名人数同比增长超3倍。这一“逆向升学”现象,折射出当代青年对技能成才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对职业教育而言,这是一个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应主动求变,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优化类型定位,提供更高质量、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为“回炉”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赋能。
近年来,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高技能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已超2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比为30%,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显著差距。更有调研显示,部分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实践课时不足总课时的30%,导致毕业生“理论扎实、实践薄弱”,难以适配企业真实需求。在此背景下,一些本科生选择重返职校“补课”,本质上是对教育供需错配的主动修正。
然而,“回炉”绝非简单的“重读”,职业院校需针对其知识结构特点,构建差异化培养体系。实践表明,一些职业院校试点开设“大学生技师强化班”,课程设计注重“精准化”与“模块化”,通过压缩基础课程,增设数控加工、自动化控制、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等高阶技术模块,并联合相关企业开展项目制教学,实现“学习—研发—生产”的闭环。这种“精准赋能”模式既避免了教育资源浪费,更推动了人才培养从学历导向向能力导向的根本性转变。
更重要的是,“回炉”热提醒我们,职业教育的价值不应由起点定义,而应由终点检验。当一名本科生放下“学历光环”,拿起“技术工具”,他追求的已不再是文凭的虚名,而是真本事、硬本领。持续显现的群体性选择倾向,正在倒逼教育体系重构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行动选择回归车间、走进实训室,这正是对“技能中国行动”最生动的回应。
职业教育的春天,不仅在于政策扶持,更在于让每一个“回炉者”都能被看见、被理解,并最终被成就。唯有因材施教、精准培养,才能让这些“回炉”大学生真正掌握过硬本领,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