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

春秋假的意蕴


●春秋假的本质是AI时代对人性温度与生命觉知的守护——通过回归自然与社会生活,回应技术异化对教育本真的挑战。

□朱建人

浙江今年的秋天虽姗姗来迟,但在教育领域却率先迈出关键一步。作为全国首个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实施春秋假制度的省份,浙江走在了全国前列。

当然,由春秋假引发的热议近期持续不断,点赞与质疑声交织。新鲜事物在初始阶段难免伴随争议,但这些讨论恰恰有助于制度完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需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春秋假对教育变革的价值,领悟其对学生生命成长的深层意义。唯有如此,才能克服困难,将举措落到实处并积累有益经验。否则,若受舆论干扰,学生期待的春秋假可能因执行偏差而背离初衷。

相对于寒暑假被动规避极端天气的消极属性,春秋假是通过主动设计将自然节律与学习节奏融合的积极教育实践,其本质是AI时代对人性温度与生命觉知的守护——通过回归自然与社会生活,回应技术异化对教育本真的挑战。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囿于课堂、书本、考题,还需回归自然环境,回归社会生活。它呼唤教育从标准化的轨道中抽离出来,去放牧孩子们的自由心灵。这一探索不仅是时间管理的优化,更是从工具理性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转型。‌

我们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解读春秋假的意蕴。

其一,它是教育从“育分”向“育人”转型的实践载体,是重塑教育目的观的必然路径。通过春秋假,教育开始回应个体对自然的好奇探究、对生活的感知体验。这种转变一旦成为习惯甚至是制度,就意味着教育不再将学生局限于考分与排名的狭隘赛道,而是成为激活生命丰富性与完整性的广阔天地。

其二,它是对学生当下生活的尊重与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回归,是通过尊重成长节律实现的教育必然选择。我们常说,童年是金色的。这金色的童年不应被永无休止的学业竞赛所遮蔽,而应让其在充满自由呼吸的时空中发出金子般的灿烂光芒。春秋假正是对这种回归童年本色生活的回应,其让孩子重新拾起对世界的好奇与敬畏,在那些貌似“无用”的时光里,积淀起最本真的向上的力量。

其三,它是连接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纽带,促进手脑并用,使改变学校课程观成为必然。春秋假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进入真实的社会环境,在实践中整合知识、锻炼能力、涵养品格。它打破学科壁垒,使学习从抽象符号回归鲜活的生活,让“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同样重要。这种课程观的革新,正是应对AI时代知识快速迭代的关键所在——唯有在真实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教育才能真正超越机器的逻辑边界,培育出无法被算法替代的人类智慧与情感。

其四,它是促进家庭与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载体,使转变家庭育儿观成为一种家庭自觉。春秋假为亲子活动、家校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让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走进自然、寻访乡土、融入生活,在共同经历中培植情感,进而引导家长从考分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转而更多去关注孩子知识视野的开阔与人格特质的健全。这种育儿观的悄然转变,让春秋假真正承载起时代所需的育人使命。当这样的假期真正属于孩子,学校、家庭与社会便能在共育中激发共振效应,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有两个极富创造性的教育名词:“生活历”和与“生活力”。“生活历”即将生活本身视为一部动态的教科书,春秋假正是其中的生动章节;“生活力”则指向学生个体在丰富的真实生活中所涵养的生存能力与生命韧性。唯有让学生书写好属于自己的“生活历”,在各种亲历中积累起不可替代的生命经验,方能培植其终身发展所需的“生活力”。这正是春秋假的根本意蕴所在。读懂了这样的意蕴,即便在实践中遭遇到各种现实羁绊与观念阻力,我们依然会以十二分的勇气去推动这一教育创新举措的落地生根。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