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0日 星期

学校教育立足于“知” 家庭教育侧重于“行”
——家务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还是家长的事?(续)
本话题可继续探讨——

静若夏柳

既然是家务劳动,就应该是家长的事,让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共同参与更为合理。

在家务劳动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还能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日常操持家务的辛劳,从而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教师不应把手“伸得太长”,过度干预或主导学生的家务劳动。这属于“家事”,而非“校务”。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引导他们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而不是对家庭内部的安排指手画脚。

再说,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家务劳动也各有侧重点,教师不宜统一布置家务作业,这种做法脱离实际,难以真正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

徐如松

劳动教育是“五育”之一,其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元素,具有综合育人价值。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阵地主要有两个——家庭和学校,需要家校协同推进。

教师不能以“家务劳动属于家庭事务”为由推卸责任,而应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专业指导作用,从激发兴趣、技能提升、习惯养成等方面给予引导和示范。

树人中学张祖平

我认为“家务劳动不应纳入学校教育”并非否定家务劳动的教育价值,而是基于对教育分工边界、学校资源限制、家庭责任回归以及劳动教育本质差异的考量。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家务劳动本质上是一种家庭生活实践,其教育功能的实现高度依赖真实、持续的家庭生活场景。而学校教育具有公共性和标准化的特征,与家务劳动的情境性、个性化特质存在天然差异。

其次,家务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特定的场地、工具、安全保障以及个性化的指导,而当前大多数学校的资源配置难以满足需求。

再次,家务劳动本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向子女传递家庭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若由学校主导或强制布置家务作业,可能会引发家长的依赖心理,误以为“家务应由学校来教”,从而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

最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各司其职:学校应聚焦于社会劳动认知与集体协作能力的培养,如组织校园值日、公益劳动等;而生活技能、家庭责任等方面的教育,则应回归家庭场域,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学校虽开设劳动课程并布置家务作业,但相关事务常由班主任协调落实,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同时,学生在完成某些家务时存在安全风险,一旦发生意外,学校可能面临不必要的责任纠纷。

葛永锋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家政课程,是为学生补上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成长为能够照顾自己、懂得经营生活、有家庭责任感的完整个体,培养他们如何生活、如何负责、如何关爱家人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未来面对生活挑战的坚实底气,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学校教育主要立足于“知”的层面:通过家政课程系统传授标准化的生活技能与方法,并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家庭教育则侧重于“行”的层面: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创造真实机会,提供动手实践的生活场景;家长应积极引导并陪伴孩子坚持实践,将家政技能转化为日常习惯;在平等互动的过程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及时肯定其点滴进步,在亲子协作中增进理解与情感联结。

要培养有责任、会生活的合格公民,顺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必须推动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