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30日 星期

在青少年和网络负面情绪之间筑起一道屏障


□郭宝哲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以下问题:‌挑动‌群体极端对立情绪、宣扬‌恐慌焦虑情绪、‌煽动‌网络暴力戾气、‌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此举‌直指当前网络生态的深层痛点,为净化虚拟空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抓手与明确的行为指南。

在数字浪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其生活、学习、社交已与网络深度交织。然而,这片广阔的数字海洋并非总是风平浪静的,恶意挑动的负面情绪如同暗流与漩涡,对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构成直接而深刻的冲击。此次专项行动,不仅是对网络乱象的精准打击,更是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主动构建的一道关键防护屏障。

网络负面情绪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从认知层面看,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恶意挑动的负面情绪容易让他们‌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甚至‌将极端言论合理化‌。‌例如‌,“饭圈”乱象中,一些人鼓动粉丝恶意拉踩、攻击谩骂,青少年长期接触这类信息,可能会将攻击性言论视为正常的表达,对偶像、明星乃至整个娱乐圈形成错误认知,影响自身价值观的健康发展。‌从心理层面而言,大量宣扬恐慌焦虑、消极悲观情绪的内容会让青少年的内心充满不安。当他们频繁看到传播血腥恐怖、虐待动物等极端行为的画面,极易产生心理阴影。‌这种持续的视觉刺激‌,可能引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甚至导致长期的心理创伤‌。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青少年尤其容易被这股网络暗流“带偏”?究其内因,在于他们心智尚在发展,社会经验匮乏,对复杂信息的甄别与批判能力不足。网络负面内容往往经过精心包装,或以“理性分析”的面目煽动对立,或以“生存指南”的形式贩卖焦虑,这使得缺乏“免疫力”的青少年难辨真伪,甚至不自觉地将这些负面情绪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观其外因,部分网络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在客观上放大了这一风险。一味追求用户停留时长的流量逻辑,使得算法习惯于将用户推向其可能感兴趣内容的“深井”。青少年一旦偶然接触负面信息,便容易被系统持续推送同类内容,从而陷入“信息茧房”与“回音室”的恶性循环,加剧其认知偏狭与情绪困扰。

面对这一挑战,没有任何一方能独善其身,唯有家庭、学校与社会形成合力,方能有效帮助青少年穿越信息迷雾,保持理性与清醒。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言行‌,为孩子树立‌健康用网的榜样‌。同时,家长需‌主动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通过日常沟通‌及时发现并疏导‌其情绪波动。

学校须承担起网络素养教育主阵地的责任,应系统开展网络素养教育‌,通过课程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信息辨别技巧‌,‌培养批判性思维‌。此外,还可‌组织多元化的线下活动‌,如社会实践、兴趣社团等,‌丰富青少年的现实体验‌,‌减少其对虚拟世界的依赖‌。

网络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成为守土尽责的关键防线。具体而言:一需完善审核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建立负面情绪内容识别模型,从源头上拦截、过滤恶意信息;二需优化算法推荐,打破唯流量论的“信息茧房”,主动为青少年推送更多科普、文化、体育等优质内容,适配其成长发展的营养需求;三需创新产品设计,例如设立运营规范的“青少年模式”或专属频道,通过严格的内容筛选与积极的价值观引导,为其打造一个清朗、阳光、安全的网络空间。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