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温度体现在食材的新鲜度、搭配的用心度上,更体现在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中。只有将制度落实到细处、实处、深处,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
□谌 涛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份聚焦“一餐一饭”的政策文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指引》牵动千万家庭的心,更体现了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型逻辑。教育的温度,既体现在课堂上,更融入餐盘中。《指引》对食品安全、营养配餐、经费管理的全链条规范,正是对学生健康权和发展权的制度保障,彰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而那些藏在制度背后的人文关怀,更让这份关怀深入人心。
这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向“源头防控、过程监管”的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变。它不仅针对当前校园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长效工作机制,为全面提升全国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奠定了制度基础。
校园膳食管理不仅是“看不见的课表”,更是“暖人心的教材”。食堂作为隐性德育资源,能让学生在排队中学会遵守秩序,在光盘行动中懂得珍惜,在营养搭配中增强健康意识,更能在细微关怀中体会被爱的滋味。过去个别学校存在外包监管缺失、营养失衡等问题,不仅损害学生权益,更让食堂的育人温度流失。如今《指引》确立的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双人或多人联检”机制,不仅是安全防线,更是育人温度的体现。
这份政策的意义还在于推动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从学校单方负责转变为社会共治格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而信任是最暖的黏合剂。《指引》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在听取学校膳食委员会、中小学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或家长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三重一大’要求,采购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的供应商生产经营的大宗食材”,通过制度设计将信任转化为治理合力。
事实上,《指引》所强调的信息公开、民主参与和公益性原则,在浙江已有诸多暖心实践。浙江“食堂智治一件事”不仅通过智能云秤核验食材、智慧平台实现全程追溯,还建立了家长深度参与的温情互动机制。在宁波推行的“四色健康码”监管体系下,家长除了查看农残报告,还能通过留言区提出“增加杂粮饭”“少放辣椒”等个性化建议,学校每周汇总反馈整改情况。当技术监管与人文关怀相融合,“明厨亮灶”照见的不仅是后厨的洁净,更是教育者对家长期盼的真诚回应。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更在于用真心消除执行落差。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必须“严”字当头。监管部门要注重细节,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的统一性和专业性。要依法依规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完善校外供餐单位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履行招标程序,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要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从严从实从细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好地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教育的温度体现在食材的新鲜度、搭配的用心度上,更体现在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中。只有将制度落实到细处、实处、深处,才能真正筑牢安全防线;只有始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才能让每一餐都充满教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