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评选活动绝非博取虚名的捷径,而是锻炼学生公民素养的实践平台。要让形式主义退场,使教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王 彬
近日,某学校“三班班长”竞选的小程序投票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投票系统的数据显示,最终参与此次投票的人数竟然超132万人,候选人李同学更是以129万余票的绝对优势领先。《潇湘晨报》报道,最初的投票链接由李同学的朋友于9月20日转发至一个1700多人的游戏群,经群友扩散后,投票人数迅速过万。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续的传播过程中,部分投票链接与最初转发的链接存在差异。
一场普通的班长竞选,竟吸引了超132万人投票,候选人李同学获得129万余票,这组数字甚至让不少娱乐圈选秀相形见绌。这场发生在校园内的“民主实践”,最终却演变成一场流量的狂欢,将几个参与竞选的学生无情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教育工作与网络流量交织在一起,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流量狂欢有何实质意义?班干部评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育在其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虽然本次事件具有一定偶然性,但校园内依赖网络投票的评选机制并不少见。现实中,常见家长在各个群里拉票,甚至花钱与刷票公司合作等不良现象。这些行为使教育场景沦为虚假人气的竞技场。若学生从班级竞选中学会的不是担当与服务精神而是包装与拉票,不是真诚表达而是追逐流量,那么这样的评选无疑已背离教育的初心,更在无声地扭曲着学生的价值观。
班干部评选本质上应是一种宝贵的成长体验,而非结果至上的竞争。理想情况下,评选活动应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表达能力与责任担当。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面对面的演讲交流、针对班级建设提出的实质性提案,这些才是竞选活动的核心价值。而这些,恰恰是隔着屏幕的“盲投”无法实现的。
网络投票机制本身带有一定的扭曲性。当投票链接被随意转发的那一刻,事情就变味了:在虚拟世界中,投票行为与评价对象彻底分离,投票者大多不认识候选人,只能依据名字或简单介绍进行选择。这种“盲投”使得竞选从对能力品格的考察,异化为社交网络覆盖范围与人情关系的竞争。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乌龙事件中出现的“投票链接更替”现象,暗示可能存在技术操纵空间。当教育场域被植入这种不可控的变量,评选的公正性又如何保障?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教育工作亟须加强引导与规范。首先,应当明确限制校园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的应用范围与权重。对于涉及班级事务的竞选,应以线下展示、同学评议为主,网络投票仅作为辅助参考。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选观念,使其理解评选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基于理性判断与责任意识的公共参与。教育者应主动引导学生关注评选背后的实质内容,而非表面的票数高低。
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校园的今天,我们更需保持清醒:技术只是工具,而非目的。班级评选活动绝非博取虚名的捷径,而是锻炼学生公民素养的实践平台。学校有责任构筑防火墙,让形式主义退场,使教育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当一场班长竞选吸引百万人投票时,这不应被视为教育的成果,而应成为教育反思的契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教育者尤其需要具备辨别形式与实质的智慧,避免让校园活动陷入虚假流量的陷阱。唯有坚守教育本质,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判断力、理性精神和责任担当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