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2025年9月是全国第11个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来自云南的好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普洱市孟连县的腊福小学、戈的小学,以及红河州屏边县的湾塘小学,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零近视”小学。在这3所学校里,几百名学生的视力普遍保持在5.0甚至以上。在全民近视率节节攀升、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下,这些“零近视”学校的出现,犹如教育领域的一股清风,为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启示——
“零近视”学校的经验可以复制
□郑建钢
在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云南传来好消息:3所学校接连实现“零近视”,数百名学生拥有清晰“视”界。这些学校如同黑夜中的启明星,不仅用事实证明了“零近视”的可实现性,更以实践为全国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既照亮了前路,也树立了标杆。
云南的实践告诉我们,“零近视”并非高不可攀的神话,而是一套可落地、可复制的成功经验。综合分析发现,这3所学校成功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户外优先”原则。这些学校普遍重视体育,让户外运动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并确保足够的运动时间。研究表明,户外自然光能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从而显著抑制眼轴增长,这是目前预防近视最有效的干预手段之一。二是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地处云南的校园绿意盎然,抬眼便是延绵的远山、无垠的蓝天和茵茵草地。开阔的自然视野能有效缓解眼部疲劳,学生每日坚持远眺可显著增强睫状肌的调节能力。同时,学校主动作为,严格控制学生在校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三是回归本真的健康生活。学生没有补习班负担,每天都能保证充足的睡眠,让眼睛得到充分休息。
虽然这些学校的环境优势难以完全复制,但其核心经验具有普适性。对于许多城区学校而言,尽管面临学生课业繁重、空间有限等现实困难,但只要管理得当,同样能取得显著成效。这关键在于管理者的决心与执行力。
知识获取与视力健康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通过科学用眼管理和合理用眼方式调整,二者完全可以协调发展。正如腊福小学校长段绍春所说:“孩子们身心健康、三观正确最重要,视力好是一辈子的大事,是看见美好世界的基础。”这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防控近视工作提供了重要示范。
“零近视”不是终点,而是教育回归本真的新起点。让操场上的阳光、自然里的绿意,共同照亮学生清澈的眼眸——这应当成为所有教育者的共同追求。
近视防控的本质在于教育选择
□陆玄同
当全民为防蓝光眼镜、角膜塑形镜、AI视力监测等高科技手段焦虑时,云南3所隐于边陲山林的学校,用数百名学生5.0及以上的裸眼视力证明:近视防控的本质不在技术,而在教育理念的选择。
这些“零近视”学校,没有昂贵的护眼设备,也没有复杂的视力干预系统。有的只是每天不少于3小时的户外活动、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及远离电子屏幕的童年。
技术可以延缓教育生态的恶化,但难以从根本上修复失衡状态。我们并不缺乏防控近视的技术手段。从防蓝光产品到智能坐姿提醒器,从中医理疗到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市场上相关产品层出不穷,价格不菲。许多家庭投入大量精力,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真正的症结在教育的节奏与方向。当繁重的课业挤占休息时间,当家长早早将平板电脑塞进幼儿手中,当体育课不得不为其他学科让路,再多的护眼神器也无法逆转趋势。
这些“零近视”学校的实践,本质上是对抗教育内卷的典范。虽没有先进的教学楼,但坚持让学生在户外自由活动;虽没有丰富的课外班,但守护了童年的自然节奏。在这里,教育不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竞赛,而是一段顺应天性的成长旅程。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避免陷入“为防控而防控”的机械执行误区。同时也要看到,不同城市的自然资源、教育结构及家庭期待存在差异。“零近视”学校的实践带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防控近视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教育优先级。是否能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能否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是否应对低年级学生全面限制电子产品使用?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取决于财政投入或科技水平,而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将学生的身心健康置于应试教育效率之上。
云南大山里的清澈眼眸,映照的不仅是蓝天白云,更是教育初心的纯粹。当我们不再将近视当作不可避免的“现代病”,而是看作教育选择的后果,改变才真正开始。技术或许能矫正视力,但唯有正确的教育观才能守护学生眼中的光芒。
将“健康优先”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李 平
云南3所“零近视”学校受到高度关注,源于当地将“零近视率”这一健康指标塑造为不亚于甚至超越升学率的教育品牌。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思考: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时,何不将学生的近视率、体质达标率等纳入核心评价体系?
必须承认,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虽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智”的量化标准(分数、升学率)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体”相对处于从属地位。“零近视”学校等实践传递出强烈信号:“健康优先”理念正逐渐从教育评价的边缘走向核心。
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双减”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本质上就是为了把时间和健康归还给学生。而“零近视”学校正是“双减”政策落地的典型实践范例。
近年来,浙江教育评价改革聚焦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多元维度促进全面发展;上海市闵行区田园第二外语实验小学通过建立“测—教”一体机制,利用无接触式视力筛查设备和云平台实现学生视力数据高效管理,推动家校协同干预近视问题;佛山市禅城区通过建设“森林阳光教室”、视力监测等举措,努力降低学生近视率……多地实践表明,当健康指标成为教育评价的核心维度时,不仅能推动教育理念从“分数导向”向“健康第一”转变,更能实现学生健康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
明亮的眼睛和健康的身体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期待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将学生近视率、体质健康水平等核心健康指标纳入对学校、校长和地方政府教育工作的考核体系,并与评优评先、资源配置等直接挂钩。唯有如此,“健康第一”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云南的探索如春雨润物,改变正在悄然发生。其实,每个带孩子走进自然的家庭,每所落实课间休息的学校,都在为“零近视”愿景添砖加瓦。这不仅是视力健康的保卫战,更是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发现。这些星星之火,终将推动教育评价体系实现从单一分数评价向多元健康评价的范式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