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树庚
“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我常常用采菇人来比喻教师。所有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都像一群挎着竹篮走进教育丛林的采菇人。“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树林和山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就好比或隐或现的蘑菇。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前行,恰似在密林中寻觅、采撷。
有的教师在丛林里转悠几十年,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篮子里却空空如也;有的教师专挑颜色鲜艳、表面光滑的蘑菇采摘,殊不知那些往往是毒蘑菇;有的教师埋头采摘,不放过沿途的每一朵,走出丛林时篮子里堆满了小蘑菇……
而有的教师反复寻找,不轻易下手,专挑个儿特别大的蘑菇采摘,篮子里蘑菇数量虽不多,但一朵的价值足可以抵别人一篮子。
千千万万的教师就如同千千万万采菇人,采摘的方式、经历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这里我挑选四类有代表性的做个分析。
一是空篮而归者。这类教师选择教育工作,只是把它当作一份寻常职业,每天按部就班完成规定动作,只为获取一份旱涝保收的薪水。
教育丛林中遍地生长的蘑菇他视而不见,却时常被叽叽喳喳的小鸟、翩翩起舞的蝴蝶、五彩缤纷的野花吸引。工作了几十年,他们没有形成对教育现象的深刻洞察,没有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温暖记忆,更没有属于自己的教育思考与感悟。他们走进丛林时篮子是空的,走出丛林时篮子还是空的。
二是误采毒蕈者。我用毒蘑菇比喻那些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或教师用违背人性和教育本质的手段管理学生,短期看似效果显著,但从长远讲,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变得自私、冷漠。
比如,有的班主任用严苛的惩罚措施驯服学生,让学生变得“乖巧”“听话”,班级纪律也看似井然有序;还有学校规定男女生单独交谈必须保持一米距离,以防交往过密导致早恋。
教师要学会分辨教育中哪些东西是有毒的,要知道食用毒蘑菇,轻则致幻,重则致命,是绝对不能碰的。
三是满篮小菇者。这类教师应该是全体教师中的大多数,他们勤勉工作,埋头采摘,不放弃遇到的任何一朵蘑菇。他当班主任,每接一个班级,都通过耐心、细心、爱心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家校沟通;他如果教语文,经过一两年教学,班级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习作水平明显提升。
“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他们确实能发现许多有效的教学秘诀,收获颇丰,但只相当于篮子里满满当当都是小蘑菇,每一朵的价值都不大。要让他们提炼出系统的教育思想,就勉为其难了。
四是一菇抵万者。在教师队伍中,有这么一类教师,他们的采摘方式与众不同,不轻易下手,而专挑大号或特大号的蘑菇。“她采的蘑菇最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
古今中外那些留下深刻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们摘到的大蘑菇,一朵足可抵别人一篮子。
两千多年前孔子通过长期实践成为世界上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被世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人类遗忘规律,提出艾宾浩斯记忆法;布鲁姆通过研究认知规律,提出布鲁姆学问分类法……
除了采摘野生蘑菇,我们还可以主动培育新品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当好采菇人,更要努力成为菇农,在传承优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人。
孔子、陶行知等教育大家留下的成熟、系统的教育思想体系已经不是等待被发现的野蘑菇,而是一片被开垦好的肥沃土地,或是一个已经生长出来的菌根。
教师要能识别并找到这些宝贵的前人菇圃,不能入了宝山却空手而归。我们要学习那些货真价实的名师,他们大多兼具采蘑菇与种蘑菇的双重职能。
比如扎根乡村教育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一生践行陶行知“爱满天下”“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再比如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楼朝辉,从教40多年,把孔子栽下的大蘑菇——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紧紧攥在手里,每天认真观察不同的学生,发现学生的不同。
他们就如同走进了菇圃,精心照料优秀的菇种,为它浇水、施肥(结合新时代、新情境进行实践),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长得更加硕大。这就是继承并发展。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而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教育者的使命,不仅是传递已有的知识与规律,更是要为教育事业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如果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在采蘑菇的同时,用心种蘑菇,那么教育丛林将会变得丰富多彩。那些我们培育出的“教育蘑菇”会为后来者指路,让后来者在探索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而我们自己也将在采摘与培育的过程中,实现从普通教师到教育家的蝶变,成为教育文明的传承者与创造者。
(作者为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