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确实需要合理的技术支持,但技术工具的使用必须有界限、有规则,并体现对人的尊重。
□邓海建
近日,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斑马湖中学有学生通过“问政湖南”平台举报该校部分班主任私自安装监控设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地教育局迅速回应,责令立即拆除擅自安装的设备。然而,这场风波引发的思考远未停止: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我们该如何平衡技术应用与隐私保护、管理效率与育人本质之间的关系。
该事件中,班主任的初心可能是好的,但做法确实不妥当。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明确了对隐私权的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强调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班主任私自安装监控设备的行为,未经相关部门审批,更未获得学生与家长的知情同意,显然已经涉嫌触碰了红线。更何况,无差别监控使学生“时刻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也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支持教室安装监控设备的观点认为,这能“处理失窃、课堂纠纷,减轻管理压力”。然而,这种观点恰恰是对管理职责的曲解。教育管理再难,也不能逾越法律底线。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用技术手段“控人”。那些私装监控设备的班主任,或许初衷是为了维护课堂纪律、保障学生安全,却选错了方式。他们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懂得自律的个体,而非训练学生在镜头下表演守纪。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终日生活在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下,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事实上,无差别的监视只会制造表面的服从,却无法培养真正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当然,学生反对的不是摄像头,而是没有边界感的“被监控”。无处不在的摄像头,从来不是保障安全的合理举措,而是成了对监控对象的显性羞辱。真正的纪律,源于教师的科学引导、课堂的生动有趣,源于师生间的信任与尊重,而非镜头下的被迫顺从。拆除有形的监控设备只是第一步,更需拆除的是教育管理者心中的“控制思维”。教育的真谛在于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能用一个眼神拉住走神的学生,用一次谈话点亮迷茫的心灵,这是摄像头永远无法替代的。
信息时代,技术为王。我们并非要全盘否定技术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应用。校园安全确实需要合理的技术支持,但技术工具的使用必须有界限、有规则,并体现对人的尊重。于此而言,程序的正义至关重要。若确有加装监控设备的必要,需经过家长委员会讨论、全校公示等民主程序,明确使用范围与数据规范,而不是由班主任私自决定。装不装监控设备、怎么用、数据存多久、谁能看,这些都不能是“一言堂”,家长、学生、教师都应该有发言权。地方教育局的回应和拆除令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此事也提醒我们,规范教育行为不能仅靠个别投诉推动,而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和清晰的管理规范。
教育是一项充满温度的事业,需要用心灵唤醒心灵,用信任培育成长。教室不该被全方位监控,学生也不该成为被数据监控的对象。唯有守住“尊重隐私、合规管理”的底线,回归育人本质,才能让教育的温度充盈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走向未来、适应未来,甚至创造未来的年轻人,而不是只会服从指令、受镜头约束的“乖孩子”。当监控的镜头无差别地对准他们,也可能遮蔽了他们心中的一束光。监控易设,信任难立。但正是这种“难”,才彰显了教育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