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成功经验表明,科研路径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加速应用性较强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更能推动学术界对研究实用价值的关注。
□程振伟
近日,由DeepSeek团队完成、梁文锋担任通讯作者的DeepSeek-R1推理模型研究论文登上《自然》封面。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的“先发表论文后技术应用”路径不同,DeepSeek团队采取了“先技术应用再发论文”的创新模式:其模型在论文正式发表前已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并获得市场认可。这种“应用—验证—发表”的科研范式,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科研范式通常遵循“论文先行”模式:研究人员先在学术期刊发表成果,经同行评议获得认可后,再考虑技术转化与市场应用。这种模式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但在人工智能等应用性强的领域,可能导致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脱节。DeepSeek团队创新性地采用“技术验证先行”策略,先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待通过实际应用验证后,再将理论成果系统化并发表论文,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DeepSeek-R1的成功案例表明,“先技术应用再发论文”的模式值得推广。一方面,技术先经过大规模实际应用的检验,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已通过实际应用得到初步验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研成果更加扎实,经得起推敲。正如相关报道所述,DeepSeek团队正面回应了模型发布之初关于蒸馏技术的质疑,展现出对自身技术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源于实际应用中的反馈数据。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非单纯追求论文发表数量或影响因子。DeepSeek团队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理念高度一致,切实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这一成功案例打破了“科研成果必须优先发表在顶级期刊”的传统观念。当前,技术成果的价值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用户数量、市场反响、产业赋能效果等,这些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DeepSeek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大量人工智能开发场景,这种实际贡献与顶级期刊论文的学术价值具有同等重要性。《自然》的接受和封面推荐,正是学术界对这种多元化科研评价方式的认可。
当然,“先技术应用再发论文”的科研路径也面临更大挑战。在没有传统学术背书的情况下,技术产品需要依靠自身实力打开市场,赢得用户信任;研究人员需要顶住“重应用轻学术”的质疑压力;在将成果整理成论文时,还需满足学术出版的严谨要求。DeepSeek团队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最终获得学术界和市场的双重认可,其背后的努力和坚持值得敬佩。
这种科研路径的选择也折射出中国科技自信的提升。过去,我们常常习惯于追随国际学术热点,追求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团队敢于立足实际需求,扎根于丰富的中国实践,开展具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先做出有价值的技术成果,再争取学术认可。这种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正是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的生动体现。
DeepSeek的成功经验表明,科研路径的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加速应用性较强研究领域的成果转化,更能推动学术界对研究实用价值的关注。当然,不同学科领域应当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科研路径。例如,基础理论研究仍然需要传统的论文发表机制。
科研管理部门和评价机构应当从DeepSeek案例中获得启示,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认可多样化的科研贡献形式。对于那些虽然尚未发表论文但已产生重大实际影响的成果,应当予以充分认可,从而激励研究人员更加注重工作的实际价值。
DeepSeek团队以“技术研发—产品转化—学术反哺”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标杆案例。科研成果应用先行、论文后发的创新模式,值得深入探索和广泛推广。期待更多的科研团队,特别是高校研究团队,能够结合自身研究特点,勇于开拓新的科研路径,共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