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山东聊城冠县一中学因食堂未设座椅,学生全程站立就餐的视频引发热议。画面显示,学生分两排站在桌旁用餐,桌子高度仅及腰部。尽管当地有“冠县最好的建筑是学校”的说法,但该校仍将学生站立用餐作为“传统”。此事引发网友共鸣,许多人回忆起自己“没苦硬吃”的求学经历。
别把“站着吃饭”标榜成吃苦教育
□何 勇
山东聊城冠县某中学食堂无座椅,学生站着就餐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部分人联想到自身求学时的类似经历。该校将“站着吃饭”称作“传统”,支持者表示学生吃这点苦不算什么,这些论调成为争议的焦点。
吃苦教育作为教育手段之一,其核心价值并未过时。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当代社会,吃苦教育能有效弥补青少年在劳动体验、抗压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尽管吃苦教育具有积极意义,但若过度强调形式,便可能扭曲变形。例如让学生“站着吃饭”这类行为,本质是“没苦硬吃”的形式化做法。
此类行为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悖。教育的初衷是成就人、发展人、完善人,这意味着学校的一切设施和管理制度都应以服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为中心。以牺牲学生就餐舒适度为代价的管理手段,将管理便利凌驾于学生需求之上,暴露了教育管理中对人性化需求的漠视。
以“站着吃饭”为名的所谓吃苦教育,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医学研究表明,坐着进食更符合人体消化系统运作规律。站立就餐不仅违背生理习惯,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胃下垂等问题,甚至增加脊柱负担。更严重的是,集体站立就餐形成的机械式用餐环境,剥夺了学生社交互动的机会。长此以往,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生活即教育。真正的吃苦教育必须扎根现实生活,既不能人为设置障碍、制造痛苦,也不应以磨砺为名对学生实施非必要的身心压迫。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和家长不应直接移除“绊脚石”,而应引导其独立面对问题。只有基于真实生活经验的磨砺,才能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精神层面的成长。
当前,不少学校明里暗里强调“学生在校要争分夺秒地学习”,其背后隐藏着功利性动机——通过挤占学生休息时间,变相延长学习时长。这种以牺牲学生基本权益为代价的应试策略,折射出教育评价体系“唯分数论”的弊端。事实上,保障学生用餐权利,不仅不会影响学业表现,反而能提升学习效率。“站着吃饭”这种背离育人本质的形式主义,应当被彻底摒弃。
“没苦硬吃”是对吃苦教育的最大误解
□关育兵
将学生站立就餐标榜为“传统”的所谓吃苦教育,显然是对“传统”和吃苦教育的误读。
何谓吃苦教育?其本质在于通过适度挑战性体验,培养学生坚韧品格、抗挫折能力和珍惜意识。其核心价值是“以苦励志”,而非形式化的“为吃苦而吃苦”。吃苦只是手段,成长才是目的。真正的吃苦教育应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科学实践,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的“有意义之苦”。
然而,现实中,不少教育者陷入了对吃苦的片面推崇,将吃苦等同于教育价值。站立就餐、刻意低温洗浴、体力过度消耗……这些被包装成所谓“传统”的做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教育实效。当吃苦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当艰辛被简化为无需论证的“传统”,本应育人的教育就异化为对学生身心的无谓损耗。这种异化过程的背后,反映的是某些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漠视和对学生权益的忽视。事实上,缺乏人文关怀的“苦”,最终只会催生冷漠与疏离的恶果。
教育实践中,必须围绕育人目标厘清“有益的苦”与“无意义的苦”的界限。所谓“有益的苦”,不是要简单回归物质匮乏时代,而是通过科学设计的适度挑战,防止过度呵护导致的精神脆弱。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吃苦教育的提法需要审慎考量。当硬件投入与基本需求保障形成反差时,这种矛盾警示我们:教育投入是否真正惠及学生发展?吃苦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建立有损健康、侮辱人格行为的负面清单,从制度上杜绝此类现象。这种底线思维,才是教育人性化的根本体现。
一切教育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吃苦教育一旦脱离育人这一核心,就可能沦为教育懒政的借口——毕竟要求学生忍受无意义的苦,远比设计科学有效的励志教育方案容易得多。
当代教育不应推崇形式化的“没苦硬吃”,而应倡导“有意义地吃苦”。只有经过科学设计的艰苦体验,才能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品格,让他们在适度挑战中成长为既坚韧又温暖、既强大又仁慈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才是吃苦教育的根本意义,才是我们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
快乐教育与 吃苦教育相辅相成
□李 平
让学生站着就餐等做法之所以引发争议,源于学校在教育实践中混淆了“磨炼”与“折磨”的界限,将教育手段异化为教育目的本身。
快乐教育与吃苦教育并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身为教育者,应当深刻理解吃苦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磨砺,并智慧地以心理支持为前提,在挑战中激发成就感,找到快乐与压力的平衡点。没有无条件的爱作为基础的“吃苦”,本质是残酷的折磨。一个充满尊重与爱的环境,是学生自主接受挑战的心理保障;而克服挑战后获得的心流体验,会转化为更深层次的快乐。
在教育语境中,快乐并非享乐,而是通过科学设计激发兴趣、保护好奇心、创造积极情绪体验的“乐学”过程。快乐教育不是无原则放纵,而是让学生在求知、探索和成长中获得深层满足。当学习满足自主性需求时,挑战会转化为“内在动机驱动的成长”;而快乐与挑战的平衡运用,能培养出既具备抗压能力又拥有积极心态的完整人格。
如何平衡快乐教育与吃苦教育?理想状态是让学生在积极情绪中主动迎接挑战,在克服困难后获得成长。教育者应设计让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的活动——既非轻松到无聊,也非困难到绝望。具体而言,可组织徒步野营、科学创新项目等有明确目标且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这些活动过程辛苦,但能带来成长喜悦。同时,必须拒绝“站着吃饭”这类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且毫无教育价值的做法,它们不仅侵占学生基本权利,更违背教育本质。
让学校的食堂等场所回归其本质功能——成为为学生带来快乐与满足的温暖空间,让学生能获得补充能量、放松身心的归属感。而吃苦教育,应当体现在考场历练、科研挑战、志愿服务等更有教育价值的场景中。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刻意选择快乐或吃苦,而是培养具有心理弹性的学习者——能根据情境自主调节心理状态。就像钢琴练习中,既有即兴演奏的酣畅淋漓,也有刻意练习的枯燥坚持,只有这种张弛有度的教育节奏,才能奏出完整的成长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