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什么样的男孩最帅


□浙江省级机关府苑幼儿园 陆 君

小画是班里的大哥哥,然而大哥哥最近也有自己的“小烦恼”。近期,小画妈妈忙于工作,每日早出晚归,连续几周都未能带孩子去理发。

小画原本整齐的短发逐渐变长,盖住了耳朵,细碎的刘海常挡住视线,时不时要伸手拨一拨。

午睡起床后,头顶的发丝更是像小刺猬身上的刺一般根根翘起。尽管小画试图用手压平,可头发不听话,又重新翘起来。

这时的小画,会躲避同伴好奇的目光,显得很局促。

有一次午睡起床,我在给女孩们扎辫子,看到小画顶着一撮翘起的头发从我身边跑过。我笑着招呼:“小画,过来让我梳整齐,这样更帅气。”

小画停下了脚步,双手紧紧攥住衣角,声音发颤:“我不要。”

我以为他没听清,拿起梳子走近:“就梳一下,很快的。”

小画后退两步,脸涨得通红:“我是男孩,不要梳头。”顿时眼眶泛红,转身跑回座位。

我意识到坚持下去可能会伤害小画,便轻声说:“不想梳就不梳啦,没关系的。”

教师节那天,我教过的毕业生来看望我。其中有一个叫小六的男生,留着一头长发,头顶扎着个性十足的辫子,自信阳光,瞬间吸引了全班的目光。

我邀请小六走进班级,和弟弟妹妹们分享小学生活。小六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还大方地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

小画站在人群中,瞪大眼睛,反复打量着小六的发型,眼神中满是惊讶与好奇。

分享结束后,幼儿们纷纷举手提问。小画犹豫许久,终于鼓起勇气举手:“小六哥哥,小学男生可以留辫子吗?”

小六笑着回答:“当然可以。我从幼儿园就开始留了,爸爸会定期带我修剪,同学们都觉得超酷的。”听到这个回答,小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小六走后,我组织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展一场关于男生形象的讨论——“什么样的男孩最帅”。

婷婷:“电视里的明星很帅,他们长得好看,还穿着漂亮的衣服。”

粘粘:“像小六哥哥这样,就很有个性,蛮帅的。”

我问:“有长长的头发,但是不整理发型,还帅吗?”

小花:“不帅。我爸爸也是长头发,他经常洗头、梳理,干干净净的。”

我又问:“男生穿得好看、发型好看,就一定帅吗?”

彤彤:“不是的,我觉得除了长得好看,经常帮助别人的男生才帅。”

乐乐:“小宇天天穿有超级英雄图案的衣服,可他总抢别人的画笔,大家都不想和他玩。”

粘粘:“我昨天忘带玩具了,小画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我,我觉得他很帅。”

我说:“帅男生的形象可以有很多种。不管是短发还是长发,只要我们经常整理,充满自信,并且像小画一样有一颗愿意帮助别人的善良的心,就是最帅的。”

大家纷纷点头,小画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阳光透过窗户,幼儿们午睡陆续醒来。我如往常一样给女孩们梳头。不经意间,我瞥见小画默默走向形象管理角。那是幼儿们共同布置的小天地,摆放着各类梳理工具。

他坐在椅子上,专注地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歪着头,抿着小嘴,学着我的样子,轻轻梳理起自己的头发。

不少幼儿好奇地围过去,小画不再像之前那样慌张躲闪,反而挺直小身板,笑着向小伙伴们展示自己的成果:“看,我自己整理的发型,是不是超帅?”

别看幼儿年纪小,却常常被各种刻板印象束缚住观念,比如“男孩不梳头”或“女孩才留辫子”。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修剪”幼儿,而是引导帮助幼儿拓宽审美边界。

当我们借助开放对话激发思辨,依托榜样力量传递多元审美时,幼儿们便能在探索中打破标签桎梏,自主探索美的真谛。就像小画主动走向形象管理角,认真梳理自己的头发。这一行为标志着他真正接纳“帅”的观念,并将其转化为自我表达的方式。面对同伴的围观,他不再躲闪,而是自信展示转型后的成果。

这一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只有在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幼儿才能获得自主探索与表达的机会,才能将外在的引导内化为自我认同,最终生长出独特而坚定的审美自信。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