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人中学张祖平
我希望组织者在设计教师培训项目时,能遵循以下三项原则:可选择、能互动、有收获。这三点,是将培训从“负担”转变为“福利”的关键。
首先,是可选择。
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而非一张白纸。他们的学科背景、教龄长短、面临的挑战和兴趣点各不相同。统一化、强制性的大锅饭式培训往往针对性不强,容易让人心生倦怠。
因此,培训应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单式课程,允许教师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这既是对教师专业判断力的尊重,也能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实现按需充电。
其次,是能互动。
培训不应是专家单向输出的独角戏。教师们的宝贵经验本身就是一座座富矿。优质的培训应创造充分的机会,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流、研讨与思想碰撞。通过小组案例分析、实战工作坊等形式,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知识和观点的贡献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听众。在互动中,我们不仅能从讲师那里获得新知,更能从同伴身上汲取灵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破解真实教学情境中的难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有收获。
培训的最终目标是赋能教师,回归课堂。因此,培训内容必须接地气、可转化。理论讲解应简明扼要,重点聚焦于具体的方法、策略和实用工具,确保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能够带走一两项“拿起来就能用”的教学利器回到学校。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是培训价值最直接的体现,也是对教师宝贵时间的最好回馈。
陈宝国
培训内容应紧跟时代发展,契合教师的实际需求。教师参加培训,不能仅停留在认真听讲、简单记录的层面,而应主动联系教学实际,结合自身经验深入思考,并积极付诸实践,才能取得明显成效。如果培训只是停留在“听听看看”的表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必然收效甚微。
PING
以班主任培训为例,培训内容往往聚焦于“爱心”“细心”“恒心”等品质。这些品质固然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石,是教育者永不褪色的情怀,然而,在当今复杂的教育生态下,仅靠情怀已难以应对日常工作中纷至沓来的现实挑战。
如果培训组织者能真正深入班主任工作一线,弄清他们每天需要在多少个系统间来回切换、填写多少张表格、应对多少项行政事务,进而量身定制提升信息素养与办公效率的实用培训,这份体贴就是给他们最实在的“爱心”,这份对细节的较真就是最精准的“细心”;而当工作效率切实提升时,班主任就能在满满的成就感中迸发出更多“恒心”,从而更加坚定地守护在育人第一线。
赵占云
本学期我校一部分教师填报的在职培训被退回,原因是本期未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专项培训。因此,这些学科的教师集中报名了综合类培训项目,导致人数远超预期。最终,培训部门只能通过随机筛选的方式剔除部分教师。
这种情况并非首次出现,反映出当前教师培训机制中,教师的培训选择完全依赖于上级培训部门开设的课程,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
许多学科教师由于课程设置不匹配、时间安排冲突或其他实际原因,无法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或有需求的培训内容。
因此,我认为,教师集中培训应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兴趣,提前在基层开展调研摸底,了解大多数教师的真实需求,据此科学设置培训项目。
唯有如此,培训才能真正贴近教师实际,实现精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