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晋弘
如今的我并不太敢仔细回想以往的教学经历,因为我一度活在被定义的环境中而浑然不知。
工作这5年,我待过几所学校。虽说不同的学校对外宣传的教学理念似有不同,但具体到常规制度管理,我只能说“大差不差”。
在执行这些细致规定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刚出道的毛头小伙教师,不自觉地就给学生贴上了各种标签:不认真听讲、装病不肯跑操、喜欢上课打瞌睡、不穿校服、爱起哄、爱狡辩……
从早上起床管到晚上熄灯,从头发管到鞋子,从吃饭管到拉屎……可以说,一切都能在规定里找到可以量化的数据:
指甲超过多少厘米会被扣分,男生头发超过哪个部位、女生头发超过哪个部位会被扣分,跑操时两列没有对齐超过多少厘米会被扣分,喊口号的声音小于多少分贝会被扣分,课桌之间的缝隙超过多少厘米会被扣分,排队时队伍倾斜超过多少范围会被扣分……这些校规在我看来只能以“密不透风”来形容。
当有学生因为没有剪指甲导致班级被扣了分,我就会很生气地找到他痛斥一番,严厉质问为什么周末回家没有剪指甲。
放学检查时,学校规定垃圾桶里面不能有垃圾。当我看到值日生刚刚把垃圾桶倒干净就马上有学生朝里面丢纸巾时,我又会很生气地斥责那个学生。
那时,我已经与校规融为一体,只是机械地执行,压根儿没有去思考:学生的指甲和学习有什么必然联系吗?垃圾桶不就是用来扔垃圾的吗?
我从不怀疑规定的正确性,我的眼里看不见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我只能看见一个个标准的、完美的“好学生”数据——考试成绩和检查分数。
我能够接受的学生行为也是符合这些规定与标准的,任何有可能让班级扣分的表现都会让我火冒三丈。哪怕这个学生没妨碍任何人。
最典型的例子是: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趴桌听课,没有按照要求端正坐姿,结果被巡查的教师发现并通报。
我为之苦恼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思考“怎么做才能让学生遵守规定”,到思考“为什么学生不愿意遵守规定”,再到思考“这些规定真的合理吗”。
我自始至终都没有交出思考的权利,这让我自己感到庆幸。
我没有停止思考,终于走出了困扰我许久的阴霾,尝试换个角度去看问题,才发现那些我曾经纠结的东西只不过是我脑海里陈腐的观念罢了。
新的学期,我又开始当班主任了。当我放下对数据的执念时,我不再觉得学生讨厌了,面对学生时也不再被情绪裹挟。
我的带班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我的班里,学生不会因为扣分而受到任何惩罚;只要双方协商一致,学生可以随时更换座位而不必经我同意;在课间,学生可以看小说、下象棋、玩魔方,不会被我阻止;周末学生返校,手机交给我保管,下次放假前我会充满电还给他们;寝室人员调整,学生想和谁一起住、不想和谁一起住,想睡上铺还是下铺,我都会尽力去满足……
不再把成绩、进度及各种考核放在中心位置的我,开始了更多的尝试:晚自习给学生讲历史故事,课堂小游戏吸引学生兴趣,制作出复杂、精美的桌游帮助学生复习历史知识点……
我反复提醒自己:学生首先是个人,然后才是其他的身份。只要是人,就需要尊严、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看见。对我而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远比取得好成绩重要。
这一年,我的阅读越来越广泛:从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到游戏设计、两性关系,再到社会学。
这一年,我真正开始将目光放回到了自己身上,不再渴望外界的认同,不再求赏识、求同路人。
我想要了解学生,想要和他们走得更近,我深度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试图透过学生看到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给学生最大限度的支持而非限制,是我做班主任的核心工作。
又一个新学期开学了,我开始用公众号记录学生生活的点滴,并写下我对教育的好奇与质疑。在这些文章中,有单纯记录与学生相处细节的,也有我对教育的反思: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接受错误的出现。
学生不是突然就厌学的,也不是突然就“变坏”的。
歇斯底里的孩子其实很可怜,因为他们连自己的尊严都不在乎了。
……
我写这些文章,并不是求认可的,更多的只是整理自己思绪,是写给我自己的。
写作的过程,成为我“脱嵌”的过程。所谓“脱嵌”的过程,就是我找回常识与良知的过程。
这学期,我给学生发了很多糖果和巧克力。因为在开学初,我对学生说:“如果你上课感觉犯困,或者低血糖了,可以来找我要糖果;如果你被留堂没吃上饭,或者吃不饱,可以来找我要块巧克力。”
我不会因为学生考得好而给奖励。
学生没状态听课,我会告诉他:没关系,这是正常的。
不是只有未来才重要,当下的每一刻同样重要。
当我发现学生抄作业后,我决定再少布置点。
坚持到底很棒,“半途而废”同样也很棒。
作业、试卷不必非写完不可,上课也不必非全神贯注不可。
不管多么幼稚的观点,我都会给学生表达的空间。
……
当我看见学生的时候,我好像看见了我自己:我有情绪,学生也会有;我会烦躁,学生也会;我有不想完成的工作,学生也会有不想写的作业;我有想躺平的时候,学生也会有不想听课的时候;我有应付学校资料的时候,学生也会有应付我作业的时候……
我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的课件开始变得简洁起来,只保留做笔记所必需的知识点,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追求所谓的“丰富”“有趣”;我把更多的备课精力放在了如何更通俗地讲解和梳理上。
看见,触及真实;真实,带来力量;力量,使我不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