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想象类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想象类习作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选材、结构到主旨进行系统训练,做到想象有据,写作有法。

□桐乡市凤鸣小学 陆晓彤

在小学三年级想象类习作教学中,学生常因缺乏明确的写作方向,导致习作内容零散、结构混乱,呈现“散乱无章”的状态。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想象转化为条理清晰、主旨明确的文字,成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亟待突破的难点。基于统编版教材中童话类及想象类课文的教学实践,笔者归纳出五条教学策略,以系统辅助学生进行想象类习作创作。

一、溯源习作要求,破解想象难题

学生习作“散乱无章”,一方面源于写作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与教师所传授的结构框架可操作性较弱有关。三年级上册教材借助童话引导学生“完整叙述故事”,至三年级下册进一步强调“构建想象世界”,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梯度提升。教师应紧扣这一脉络,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写作能力。三年级上册《小狗学叫》《犟龟》等经典课文,包含合理想象与夸张表达等写作手法,可作为学生开展想象类习作的范例。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帮助学生构建习作框架,助力其稳步提升写作能力。

二、立足生活实际,化解选材困境

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但往往缺乏系统性。教师应合理引导他们回顾所学课文,启发其进行习作选材。例如,童话类和想象类课文的主角多为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或物品,在习作前,教师可据此鼓励学生从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中确定一个主角,从而使学生明确选材内容,缓解其畏难情绪,让后续的创作“有方向可循”。

三、融通多样手法,奠定想象根基

在心理学范畴中,常见的想象方法有黏合、夸张、典型化、拟人化。童话类和想象类习作具有一定的写作支架或模式。以黏合手法为例,其指将客观事物的不同方面和特征加以组合。童话与神话中的许多形象,如猪八戒、美人鱼等,均通过黏合方式创造。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即运用了这一方法:故事中老屋帮助了很多小动物,为它们提供庇护所,永远屹立不倒。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一个“黏合点”如何引发后续的想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想象与生活的联系,运用多样手法练习想象类习作。

四、强化行文结构,改善散乱问题

学生在创作想象类习作时,往往信马由缰,导致文章结构散乱、缺乏趣味。教师可通过集中展示已学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谋篇布局的技巧,例如介绍童话类和想象类课文中常用的“反复”手法。《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三次出现老屋准备倒的情节,《小狗学叫》中出现三次小狗模仿叫声的过程,均是此类手法的典型运用。教师可启发学生在习作中适当运用“反复”叙事,以增强情节趣味,使文章核心更集中,避免行文散漫、结尾含糊等问题。

五、聚焦主旨表达,收束杂乱结尾

学生在想象类习作中往往出现“草草收尾”等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文章缺乏明确的主旨或意趣,仅是零散想法的堆砌。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在保护学生想象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写作主旨的引导,鼓励学生通过情节传递文章意图,帮助其确立清晰的表达目标。

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时,应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从选材定象、手法运用、结构经营、主旨提炼等方面出发,系统搭建想象类习作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实现从自由畅想到意蕴清晰、结构完整的表达转变,真正达成乐于写、善于写、写有章法、写有意味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