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9月19日 星期

幼儿时间管理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幼儿园依托“三式、三维”模式,助推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内化时间概念,实现从被动认知到主动应用的飞跃。

□杭州市桦枫居幼儿园 程 雁

时间观念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关系到其自律性、计划性及未来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尽管教师重视引导幼儿认识时钟和培养时间概念,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停留于表面,缺乏深度。其次,幼儿对时间相关词汇的掌握,存在明显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常被忽视,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影响其时间观念的建立。最后,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多侧重于结果,往往忽视幼儿在探索与理解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创新表现。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以“三式、三维”模式培养幼儿的时间管理能力,即通过集体式教学搭建认知脚手架、小组式项目活动促进经验迁移、个别化指导精准干预知识盲区,并结合学校、家庭、同伴三维支持体系开展联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培养路径。

一、“三式”协同奏响幼儿成长乐章

(一)集体式——搭建认知脚手架

教师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集体活动设计,引导幼儿在互动合作中感知时间,并借助持续观察与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具体而言,首先通过情景导入将时间概念锚定于生活事件,以幼儿日常生活为切入点融入显性活动,让幼儿在“玩”中自然习得时间管理技能。其次,通过协作探究,设计融合时间与语言、科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跨学科任务链,提升幼儿对时间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最后,通过反思迁移,帮助幼儿内化时间概念。

(二)小组式——促进经验的迁移

项目式学习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促进深度学习。在有关时间概念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中,笔者创设“问答式”“辩论式”等多元化微项目,促进幼儿经验的建构与迁移。例如,以“一分钟有多长”“怎样管理时间”等驱动性问题入手,引导幼儿通过调查记录、沙漏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索,在操作实践中建立对时间的基础概念。

针对幼儿认知冲突点,教师可组织“时间的快与慢”“白天黑夜长短比较”等主题辩论会,通过观点陈述、自由辩论与总结提升三个环节,帮助幼儿理解时间的相对性、周期性等抽象概念。

教师还可指导幼儿在班级内创设“时间管理员”互动墙面、“时间棋盘”游戏区等共享空间,通过师幼共建、幼幼合作实现经验可视化。同时,采用平行示范、差异分组等策略,促进幼儿通过观察模仿和经验迁移提升时间管理能力。

(三)个别式——精准干预知识盲区

精准干预知识盲区要求教师敏锐察觉幼儿的困难,并通过精准评估、多感官教学及渐进式辅导等策略的综合运用,帮助幼儿突破学习瓶颈。例如,在区域时间游戏中,某幼儿在“6:30”关卡反复尝试未果。笔者通过更换辅助教具,帮助其理解“半点”概念。这种个性化辅导不仅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还使其提升了自信心与学习兴趣。

二、“三维”打造幼儿学习立体空间

(一)学校维度:提供自我展示平台

笔者每周组织一次“时间会议”活动,让幼儿展示自身在时间管理方面的进步,提升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促进这些能力向日常生活中迁移。该平台不仅推动了个体成长,也为班级营造了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二)家庭维度:形成家园学习共同体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紧密结合对幼儿时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家庭时间协作日志”和“云端时间故事库”两种工具,将家庭与幼儿园的学习场景紧密联结,形成有机的家园学习共同体。家园协作有助于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结构化的认知网络,为幼儿时间概念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三)同伴维度:创设互助学习氛围

基于同伴互动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深度思考,促进认知能力提升。例如,在小组活动中,笔者通过卡片引入“先玩还是先学习”“冬季落日晚还是夏季落日晚”等认知方面的问题,引发幼儿讨论。幼儿在互动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火花,逐渐从表象认知过渡到理性思考,尝试用更合理的方式解释时间现象。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